當隊伍經過昌黎郡之時,老劉專門在這里多呆了一天,為的是能與如今的昌黎太守徐庶多多接觸一下,看看這位書院年輕一代的佼佼者究竟才學如何。
徐庶也確實不負自己的大名,初與老劉交談之時,因為他跟老劉在一起的時日不多,所以還有些拘束。但是隨著兩人交談的不斷深入,徐庶也開始把自己對天下時局的看法慢慢講了出來。
看來人才就是人才,雖然徐庶如今只是一個小小的昌黎郡太守,但是卻仍然能夠看透天下大事。對于如今看似太平的大漢天下,徐庶以為這只是暫時的平靜,大漢多年來的沉疴痼疾早已有了爆發的跡象,如前年的太平道之事便是一例。只是因為老劉的橫空出世,才使得太平道之事未能釀成大禍。但是如今因為各地的州牧刺史大都在發展自己的勢力,地方的豪紳望族也同樣利用自己家族的勢力和財力征募私兵,使得整個大漢如今到處都是自己的小天下,朝廷的命令在有些地方根本就不被接受。而且如今靈帝在位還好,他日一旦靈帝駕崩,那么勢必要由如今還不到十歲的太子劉辯**,到時候不是出現太后臨朝的情況,便是會出現宦官或是大臣以及外戚干政的后果,如此一來,則天下必亂。
聽完徐庶的分析,老劉不由得點頭道:“元直對天下大勢的看法果然精辟,只是如今你我已經是有心無力,只能盡力去為天下的蒼生百姓著想,讓百姓不要受到戰火的殃及才好。元直你先在昌黎繼續擔任太守之職,為昌黎一地的百姓造福。等將來時機成熟之時,元直還要跟隨我左右,為天下百姓出力,不知元直可愿意?”
“多謝主公賞識,庶能追隨主公左右,那將是庶的榮幸,也請主公放心,庶知道主公心系天下,絕不會計較一時的榮耀得失,他日若庶有機會為主公效力,庶一定鞠躬盡瘁,不負主公之望。”聽說老劉將來要把自己帶在身邊,徐庶哪有不愿意之理,急忙起身向老劉跪倒磕頭,表明自己的忠心。
過了昌黎,前邊便是位于遼東郡的新州治所襄平所在地了,不過兩地之間的距離也不近。因此在離開昌黎治所昌黎城兩天之后,老劉等人的隊伍終于來到了襄平城外。
當遠遠看到這支隊伍之后,城門處的衛兵有認識字的,知道這支隊伍的來頭不小,便馬上稟報給了城門官。城門官上了城樓一看,果然如那名士兵所說,他們倒不擔心這里會出現什么敵人,因此城門官一邊出城迎接,一邊派人火速趕往城中的刺史府,向刺史楊彪稟明此事。
等老劉等人的隊伍到了城門之外時,那名城門官忽然發現了隊伍前邊的文丑,他以前見過文丑,知道文丑的身份,因此急忙上前給文丑行禮,然后向文丑道:“文將軍您不是一直跟隨王爺的嗎?今天怎么來到新州了,可是有什么公干嗎?”
一看這個城門官還認識自己,文丑很是得意,于是便對他道:“不錯呀小子,居然還認得我老文,不錯我是一直跟隨主公左右,你也不動動腦子想想,既然我一直在主公左右,那么我到了你們這里了,主公還能在別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