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怪聶醫生可以在剛剛走出象牙塔的年紀,便闖下了這么大的名聲。”
在觀摩室里面,隨著灣灣攝制團隊過來的灣灣醫科大學臨床醫學院院長羅春軍,一見聶晨出手就開始感嘆。
在鏡頭中。
聶晨拿起手術刀,從容淡定、如同羚羊掛角無跡可遁地切出了第一刀后,便輕輕地撥開了皮瓣下方的一層膜。
正所謂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
年輕的外科醫生在解剖和外科臨床方面,往往會因為一些既定的解剖外科技術練習程度不夠、肌肉還沒形成了條件反射,出錯率非常高。
哪怕再怎么天才、天賦再高的外科醫生,在沒有達到三十歲,沒有經歷了足夠多的反復練習,是很難在某個外科的領域脫穎而出的。
此時,聶晨手中的這柄小小手術刀,已經開始把依附在了上瞼血管這一條支血管上,像是葡萄那樣一顆疊著一顆的脈管腫瘤,輕松寫意在脈管位置給摘了下來。
鑷子夾著一顆顆含著黑色素的腫瘤,扔入到了手術臺旁邊的搪瓷鐵盤。
就算是有著無數資源,可以讓自己反復練習,在解剖技術上一直認為自己是東亞第一人的羅春軍院長。
他一看到聶晨手中的手術刀這又快又狠、輕松寫意的用刀痕跡,便知道這小子牛馬雖然輕輕,但也是一個身經百戰的。
畢竟一些解剖的手法思維、運刀的大膽程度,是和經驗成正比的。
“就算是從娘胎里開始耍手術刀,也達不到聶醫生這個程度呀!看來我在灣灣是坐井觀天了,沒料到國內臥虎藏龍人才輩出,不說其他,單純這個解剖技術在灣灣就找不出第二人來。”
作為能夠放下了身份,裝扮成了攝制組場記人員的羅院長,他當然是對外科技術有著執著追求的。
他過來深城這邊觀摩聶晨的這臺手術,初衷是新德藥業技術部門這一班灣灣佬,想要從技術層面試一試聶晨的成色。
畢竟無論是國內外,在這個時期是靠著論文刷名聲,然后又拿一些并不是技術層面的臨床外科病例。吹噓成了自己功勞的所謂大醫生,比比皆是。
就算是新德藥業的老總葉婉秋,她植入了擴張器,正在愛華門診住院。
但是對于聶晨真正核心的外科技術,新德藥業其他人仍然是沒有一個直觀的印象。
所以,葉婉秋才會聽從技術部門李經理和劉總監的意見,贊同在合作生物制藥之前,一定要先讓對口的脈管畸形脈管腫瘤的病人在愛華門診做手術。
以此觀察病人情況,獲取與雷帕霉素相關的數據。
就這樣,李經理和劉總監這兩個家伙仍然覺得不夠保險,這才在灣灣那邊靠著他們各自父母的人脈,輾轉把灣灣的醫學泰斗羅春軍院長帶到深城呆了幾天,今天終于有機會在觀摩室一睹聶晨技術的高低。
本來只認為聶晨是天賦異稟生物制藥天才的李經理和劉總監兩個人,聽到了羅春青院長如此盛贊。
李經理不由得驚訝問道:“聶醫生就只是普普通通地切開了病人的病灶表皮,又只是按著脈管順序切除脈管上的腫瘤,這并沒有出奇之處啊?為何羅園長說得天上有地下無呢?”
也確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