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佑樘在駕崩之前已經安排好了一切,朱厚照登基也是水到渠成,期間并沒有什么幺蛾子,這段時間除了喪葬之外最重要的便是定下謚號了。
國不可一日無主,即使在大喪時也不會耽擱朝政,經過多番商討,最終將朱佑樘定為明康宗,康本意是安寧、和樂,引申指富余、廣大之意。
喪葬結束之后,文華殿內,朝堂上的重臣已經換了一批,內閣首輔徐溥在弘治十年便致仕了,如今的內閣首輔是劉健,內閣中除了李東陽、謝遷兩位之外,李杰的師兄梁儲這些年來一路升至吏部尚書,去年開始入閣參贊機務。
李杰如今升至吏部左侍郎正三品兼任翰林學士,離入閣也只是時間問題罷了,倫文敘、湛若水兩人也跨過了史官的階級踏入講官,時任翰林院侍講正六品。
朱厚照如今不過十七,父子感情十分深厚,即使一個月過后臉上仍舊一臉悲痛,眉宇間愁色不減,朱佑樘臨終前一再囑咐他的事情還是要辦。
“先皇臨終前囑咐朕的事情想必諸位愛卿也都知曉是何事,今日便議一議。”
朱厚照口中所說的正是開海一事,經過這些年李杰的不懈努力,朝堂上對于開海一事也不復之前的舊態,口子逐漸松動,去年之時便有京中官員提出開海之事。
懷恩在朱佑樘辭世之后也無心繼續執掌內官,請辭了司禮監的位置,現在站在天子身邊的司禮監掌印太監則是雨化田,至于劉瑾之流早就被李杰清掃干凈了。
梁儲瞥了一眼李杰上前一步說道“陛下,先帝念邊海民生之重,弛海禁,允通商,許販東西諸番,凡走東西二洋者,制其船之多寡,往來之程限,定其貿易之貨物,設港口抽分課以重稅,沿海之民必感恩于陛下,此乃惠民之政。”
劉健笑著點了點頭“然也,陛下,富人者,州縣之本,上下之所賴也,沿海之地多鹵地,百姓無以為業,民業全在舟販,不若因勢利導,順其自然。”
謝遷也附和道“飛蓬遇飄風,而行千里,乘風之勢也,時移世改,理自然也”
之后朱厚照的目光轉向李東陽,這件事情朝堂上的眾人早就商討過數次了,因此李東陽也是毫無疑問的贊同,四位閣臣相繼發言之后,朱厚照又將目光投向李杰。
要說殿內朱厚照最信任誰,眾大臣心知肚明,早在開蒙之時兩人就相熟了,可以說朱厚照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受到李杰的影響最大,殿內的其他人見朱厚照在咨詢完內閣大臣之后第一個看向李杰也不意外。
李杰開口道“陛下,明者因時而變,智者隨世而制,十萬之豪富,則勝于有百萬之勁卒,之前大勝韃靼,靠的就是財之一字,兵多將廣,衣食器具足備,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我大明國力勝于韃靼數十倍,火器勝于韃靼百倍,何愁不勝”
朱厚照微微頷首,這些年李杰無數次向他說過經濟的重要性,一文錢不僅僅難倒英雄漢,國家沒錢照樣是舉步維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