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累。
看完起亞汽車的最新數據,陳道俊很是心累。
并購完順洋,集團業務愈發的臃腫。
該砍了!
此刻。
他也明白裁員不完全是企業,或者老板的問題,有時候,不得不裁。
市場沒有打開之前,繼續保持那么多員工,遲早會拖垮企業。
接下來幾天,他召集公司中高層,開了一場又一場的會。
然后。
即將裁員的消息便從與會人員口中傳了出去,一時間,人心惶惶。
不少員工都擔心自己被裁。
同時,也有一大批員工后悔,早知道這樣,應該去華夏分部啊,那邊雖然是異國他鄉,但發展的好像不錯。
他們從一些老員工家屬的口中知道一些事。
反正是一片熱火朝天。
員工們想著華夏分部,陳道俊也在想。
華夏那邊的事,母親跟他說過,但兩國國情不一樣,適合華夏的策略,未必適合國內。
不過。
那幾款車型可以引入國內。
先向華夏分部下定單,如果國內反響不錯,到時候再在國內這邊開設新的生產線。
“引進嗎?”
李杰挑眉道:“是道俊跟你說的?”
“嗯。”
李海仁點了點頭。
“他說國內起亞的情況不是很好,市場競爭太激烈,起亞和順洋合并又占用太多資金。”
“行,那你讓他發函件吧,回頭我跟生產部門說,擠出一點份額送回國內。”
如今,起亞分部和總部嚴格來說已經是兩家公司。
所以。
該走的流程,還是要走。
陳道俊的行動速度很快,半個月后,來自韓國的訂單就發到了東風悅達起亞。
起亞工廠設計之初,產能就有設計冗余,別說國內下定幾百臺,就是訂幾千臺,起亞工廠也能交付。
如果火力全開,起亞的年產量是八萬輛。
月產六千多臺車。
不過。
那是極限狀態,工人需要三班倒,常規狀態下,起亞工廠的年產量大約是2-3萬輛。
月均2000+。
目前,全國4s店的訂單只有5-800左右,勉勉強強混個溫飽。
想要真正達到設計產能,還要等到那十幾家經銷商門店陸續開業。
一家店一個月賣出2-30輛車,月訂單2-3000量,正好達到常態下的產能。
如果訂單繼續增加,那就兩班倒。
再增加?
只能一邊三班倒,一邊投建二廠。
不過。
短時間內,李杰不會投建二廠,在他最初的設計中,02、03年左右投建二廠,04、05年左右投產。
雙廠齊開!
主戰場是國內,次戰車是國際市場。
簽完陳道俊發來的單子,沈良隔天就飛去了日本。
他要布局電池產業。
90年代初,充電電池幾乎是小日子的天下,三洋、索尼、東芝、松下等制造商占據著全球90%的市場份額。
95年,比亞迪公司涉足電池生產,如今,比亞迪已經先后拿下日本nikko、飛利浦、偉易達等廠商的訂單。
但,現在的鋰離子電池容量太低,只能供應一些數碼產品使用。
李杰這一次飛日本是為了挖人。
80年代,小日子科學家水島工一和美國科學家古迪納夫合作發現鈷酸鋰作為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
這一成果被英國原子能研究所申請專利。
當時,誰也不知道這個專利的價值。
直到1991年,英國原子能研究所把專利授權給索尼,用于全球首款商用鋰離子電池的生產。
然后。
鋰離子電池市場開始大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