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回響:小眾美學與商業現實的艱難平衡。
1993年的華夏唱片市場,港臺流行音樂占據絕對主導,內地流行音樂雖然開啟轟轟烈烈的造星運動。
但仍然難逃港臺音樂的強勢激戰。
礙于種種原因,搖滾樂的生存空間極為有限,一度被壓縮至地下。
《丑奴兒》的發行面臨雙重困境,主流電臺拒絕播放‘非主流’的歌詞,國營出版社不想承擔額外的zz性風險。
即便如此,在搖滾圈圈內,這張專輯引發的震動是難以忽視的。
……
《丑奴兒》如同一面棱鏡,折射出華夏搖滾樂在商業啟蒙期的掙扎與可能。
它既不是對西方搖滾的簡單復制,也非對本土文化的保守回歸,而是在撕裂中尋找第三條道路的勇敢嘗試。
……
那個‘轉身向山里走去’的背影,既是卡子的個人自我寫照,也是一代青年人的精神映射。
同時也是搖滾樂在本土中‘未完成突圍’的隱喻。
……
畢竟,真正的搖滾精神從來不在于迎合,而是在持續不斷的質疑聲中前行。
……
如果讓我給這張專輯打分的話,我會給出10分,只打10分,因為滿分是10分!】
“看什么呢笑這么開心”
這時,周母走了過來。
“媽,你看看,這是國內第一樂評人寫的測評,評論對象是卡子的新專輯。”
“國內第一樂評人”
“嗯,他是最早做流行音樂評論的人。”
近朱者赤,跟了卡子那么久,毛毛也認識不少圈內的名人,像金兆軍就是其中之一。
“哦,我看看。”
看完《音像世界》的評價,周母的嘴角也勾起了幾分笑意。
她不認識金兆軍,但《音像世界》她知道啊,國內為數不多的幾本音像雜志。
自家兒子能上《音像世界》,還是大篇幅的報道。
是真闖出來了。
別的不說,一個月上萬塊的基本工資就超過了絕大多數音樂人。
“媽,怎么樣”
眼見周母放下雜志,毛毛期待道。
“我不太懂搖滾樂。”
周母呵呵一笑:“中午吃炸醬肉絲面,可以嗎”
“都可以。”
毛毛不是很挑食,吃什么都行。
“好,我去做飯了。”
言罷,周母面帶笑容的走進了廚房,煲湯時她還哼起了鄧莉君的《漫步人生路》。
相比于自家兒子的那些‘躁動’的音樂,她更喜歡鄧莉君。
那個年代,她們都是偷偷地聽。
彼時,鄧莉君的音樂在主流價值觀里屬于‘靡靡之音’,一些電臺,那都是‘敵臺’。
只能在家里聽。
煲完湯,周母途徑走道時看見墻上的日歷。算算時間,再過幾天卡子應該回來了
也不知道他在寶島那邊怎么樣了
怎么樣了
效果非常好!
90年代,兩岸還未開通直航,內地前往寶島需要經由港澳中轉,并且僅限于三類活動。
即,探親、訪友、處理事務三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