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軍一天一夜攻破爐斤山,掃平了側翼的隱患。步迦可汗偷雞不成蝕把米,本來企圖憑借地勢狠狠地打擊隋軍士氣,卻把手上為數不多的軍隊又損了一支。隋軍士氣高漲,悍不可擋。
黃明遠命諸軍在頞根河南岸修整一日。
黃明遠全軍從爐斤山上伐木取石,打造投石車。隋軍工匠極多,一日之間而成車四百架。俱是高大的雙梢炮,底下有四個輪子,用拽索五十條,百人拽放,能投擲二十五斤石彈達八十步(古代一步算法為現在的兩步,約和一點五米)遠。
梢炮是宋朝時期最著名的守城武器,其構造在宋代曾公亮的《武經總要前集·守城》中有詳細記載,所以黃明遠也能將其復制出來。
現在單梢炮、雙梢炮甚至是五梢炮已經是豐州必不可少的守備武器。不過隋軍的砲車多用于城墻的攻防戰,在騎兵交戰的場合很少出現。
諸將見黃明遠大規模打造砲車不解,難道與突厥人的決戰不是一場野戰嗎?
黃明遠說道:“以突厥木燭嶺大營為一座城,我等與突厥人之戰,豈非不是一場攻堅戰。且此戰我軍遠道而來,突厥人以逸待勞,士氣正盛,若此時與敵決戰,豈不是事倍功半。”
此時在頞根河南岸眺望,已經可以看到步迦可汗的中軍旗幟。
步迦可汗命阿史那思摩率領萬余突厥騎兵在頞根河北岸游蕩,企圖半渡而擊,阻攔隋軍渡河。
黃明遠乃命鄭言慶將數百架投石車全部置于頞根河南岸,一字排開。眼看突厥騎兵靠近河岸,便投擲石彈擊之。頞根河兩岸開闊,盡是斗大的鵝卵石,正好為隋軍用作石彈。
隋軍以砲車加床弩佐之,突厥騎兵只要一近前,便是鋪天蓋地的飛石和短矛,人馬皆被打擊的頭破血流。而河道開闊,阿史那思摩也無法渡河,只得看著隋軍砲車在對面肆虐,人馬卻俱不能近前。
第二日一早,天高云淡,風景正好。黃明遠命諸部從爐斤山東部平坦之處搭建浮橋。豐州軍中有專門的舟橋人才,利用爐斤山上的樹木,很快便構筑起兩條五丈寬的大型浮橋來,可通砲車。
阿史那思摩眼看隋軍在河對岸囂張的搭建浮橋,卻無法攻擊。
此處正是頞根河的上游,因此河道并不開闊,浮橋很容易便搭建完成。隋軍騎兵踏著浮橋,渡過頞根河御敵,而之后便是無數弓弩步兵背水列卻月陣,向對面的突厥人不斷發射弩箭。
阿史那思摩率部在頞根河北岸與鄭言慶的騎兵鏖戰了兩個時辰,始終無法沖破隋軍的防御,反而被對方向北推著倒退數里之地。
而大河南岸的隋軍越聚越多,以步戰車列陣,牢牢地把握住北岸形勢。
阿史那思摩眼看隋軍勢大,乃撤回木燭嶺。
此戰全軍渡河,與突厥人決一死戰,獨留歐彥率部留守爐斤山,守護大軍后路。
渡過大河之后,離著木燭嶺只有三十里路遠。不出意外的話,這片三十里開闊的荒野,就是雙方接下來的主戰場。
此時隋軍將砲車和床弩推到陣前,又以戰車在前,騎兵列陣,弩兵壓后,構筑起一條嚴密防線,以阻擋突厥騎兵的襲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