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在古代,教化之事乃是政治正確,黃明遠也沒法指責,而且錯不在教化,而在將其視作靈丹妙藥可根治百病的士大夫。
此時儒家式微,和大部分的儒家學者因循守舊、不思進取有很大關系。時代已經變了,至少孔孟時代儒家也沒有佛教這種貧富通吃的勁敵。
不論王通的策略是否正確,但他本人卻是這個時代積極求變的代表,不因循守舊,面對困境,積極求變,已經超脫了這個時代大部分的儒者,這也是黃明遠愿意和王通暢談的原因。
王通現在年不過二十,很多思想還未定型,正是可以加以引導的年紀。黃明遠想撬動已經走近死胡同的儒家思想,王通便是一個很好的合作者。
“若是如仲淹(王通字)所說的這般簡單,那你我還在此談論此事作何?”
這時王通仿佛也看出了黃明遠幾人的姿態不凡,必非常人便放下姿態,躬身行禮說道:“黃兄之言,似心有丘壑,可否直言?”
黃明遠也沒有遮掩,而是直接說道:“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始,數百年來,五胡入亂,山河破碎,人心混亂,作為官學,難道儒家便無絲毫之過錯。如何儒家式微到今日地步,蓋因大多數儒者,因循守舊,固步自封,才使得天下萬民看不到儒家之希望,以致逐漸被拋棄。
儒家本在春秋、戰國時期,最為講‘兼容并蓄’,如何到了今日,便成了困守窠臼的一門學問,蓋因不知變通,不與時俱進,才至于今日。”
此語對于王通如振聾發聵之言,久久難以出神。儒家的式微是顯而易見的,但眾人卻無能為力。尤其是漢魏以來,中原沉淪,不少統治者把此鍋丟給了儒家,這個更讓儒家在這個時代顯得沒落。
實際上一直到白居易、韓愈等人發起古文運動,復興儒家,這數百年之中,儒家雖然名為儒家,但其內里早就不是當初的儒家。要不然韓愈也不會感嘆連儒家的冠禮都沒人在乎了。
對于黃明遠來說,儒家雖然式微,但數百年來已經浸入中國人的骨子里,無法再用另一種思想來取代他。打破比修補更可怕,其付出的代價,中國根本承受不起。
既然如此,自己所能做的,便是將其修修補補,而重點便是將儒家從守舊的形態中推出來,變成創新。
“通其變天下無弊法,執其方天下無善教。不必執于三教可一,而當是以儒為本,兼容并蓄,推陳出新。”
黃明遠算是說道王通的心中,王通這時才如夢方醒,重重行了一禮。
“先生高明,弟子服矣。”卻是對黃明遠行了一個弟子禮。
喜歡天下安康請大家收藏:(www.bqgyy.com)天下安康筆趣閣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