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明遼等人一路向西之后,雖然道路險遠,但因為沿途并無阻攔,走得也順暢。大軍走了月余,渡過黃河,然后向西渡過沙漠戈壁,直奔西域而去。
大軍一路到達敦煌郡,屯駐于玉門關,此地離著伊吾只剩下七八百里的路程。不過再向西北,盡為山川戈壁沙漠所阻隔,并不易前行。
這一次出擊伊吾,大隋與突厥啟民可汗約定共同出擊,但黃明遼在敦煌等了半個月也沒有見到突厥人的蹤跡。眼看再等下去,怕是要誤了蹤跡,被伊吾人知道了消息,因此黃明遼實在坐不住了。
黃明遼很清楚啟民可汗和兄長的齷齪,也并不吃驚對方的失期。不管因為什么原因,雙方相隔千里,失期之事很容易在天子那里搪塞過去。但這伊吾國還是要打的,所以并不能對突厥人抱有太多的希望。
黃明遼實際上并不指望啟民可汗,反而對其更多的是警惕。這一次其雖名為相助,但與中原相隔萬里,雙方未必不會產生沖突,到時候若是為突厥人所掣肘,反而不美。
第十五日,黃明遼已經有足夠的理由回報天子,彈劾突厥人的失期,因此決定不再等待突厥人的到來,而是選擇獨自向西。
一路向西,便是伊吾國。
此時的伊吾國并不知道隋軍已經將至了。當日石柏龍沒能全殲隋使的團隊,反而讓對方逃到了大隋境內,因此石羔心中震恐,日夜不安,唯恐隋軍會對伊吾國展開報復。可若是讓石羔主動向大隋請罪,他也不愿意,因為他不愿意承擔因為攻擊隋使而付出的代價。
國中之人聽聞此事,也是一片驚呼失措。眾人皆畏懼大隋強大,心中不安。
相國石柏龍乃勸慰石羔和國人道:“大隋距離我伊吾數千里,中間有沙漠千余里之遙,冬冷夏熱,沒有水草,大隋軍隊根本難以前行。哪怕隋軍真的不計成本的強行軍至伊吾,料想其所攜帶糧草也不會多。我軍只要堅守城池,等隋軍將糧草用盡,到時候隋軍自退,我軍再與隋軍接戰一定能打敗他們,所以這一次隋軍前來沒有什么好擔心的。”
眾人也不知道真實情況,見石柏龍如此信誓旦旦,也只得相信了他的說法。
當然石柏龍本人對于隋軍是否會到來也是半信半疑,不過雙方隔著這么遠,就算隋軍真的打過來,也不知道是什么時候的事情了。
大隋的強大,只是他們聽到的,但真實情況,伊吾國并不清楚。在石羔等人看來,再強大也差不多像西突厥一樣,他們還有西突厥可以求援,這才是他們之前敢在大隋面前耍花招的原因。
而此時,黃明遠從敦煌出發,直奔莫賀延磧(位于羅布泊和玉門關之間,現稱“哈順沙漠”)而去。磧,淺水中的沙石,引申為沙漠。此地是處戈壁沙漠,雖不是完全為黃沙所覆蓋,卻也山石嶙峋,植被稀少,險峻異常。唐朝時玄奘法師西去印度取法時便曾經過此地,曾記載“莫賀延磧,長八百余里,古曰沙河,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復無水草。”
這里天然隔絕了西域和河西,互為雙方的屏障。
黃明遼帶著大軍進入沙漠之后,正值春季風沙時節,因此沙漠之中,風沙彌漫,不辨道路。
眾人大約行了數日,黃明遼估計已經過了一半的路程,差不多到了沙漠的中心地帶,無論是環境還是沙勢都更加嚴峻。正巧遇到沙塵暴,風沙漫天,黑云蔽日。黃明遼眼看無法躲避,立刻命大軍將駱駝圍在一起,組成駝城,以隔絕風沙。
風沙過后,點檢眾軍,到沒有多大傷亡,不過大軍攜帶的淡水不少為沙塵暴所傾覆,所剩無幾。而這些剩余的淡水,很難支撐大軍趕到伊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