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語出唐代詩人張籍《節婦吟》。當柳如是剛解釋到這里的時候,張順不由感慨道:“我老張家就是人才眾多啊,若是皆為我所用,天下何足道哉!”
柳如是哭笑不得,輕捶了他一下,繼續說道:“這是當時的平盧淄青節度使試圖招納張籍,張籍借以委婉拒絕的詩歌。”
張順反應倒也迅速,立刻明白了這嵩縣知縣何復是鐵了心要忠于大明了。他只得無奈嘆了口氣,由他去吧。
第二日,張順便帶領大軍辭別了知縣何復、魏知友、傅于仁及劉江月等人,一路往東北趕去。
等到張順大軍走的遠遠看不到影子了,知縣何復這才收回了目光。他對魏知友、傅于仁和劉江月三人說道:“走吧,回縣衙!我要上書朝廷,一來請求責罰我失陷之罪,二來向朝廷言明賊人動向。”
魏知友出身草莽倒還不知此事的嚴重性,那傅于仁和劉江月本是文人出身,深知知縣何復為人。既然此人上書朝廷,定然會將一切過程攬在自己身上。
這兩人連忙阻攔道:“何公,此事萬萬不可啊!若是朝廷怪罪下來,恐怕你承擔不起。”
知縣何復輕輕搖了搖頭,苦笑道:“我本以為有我何復再此,必不使賊人入嵩縣城池一步。不曾想這一場,竟被那賊人兵不血刃取了城池,真是無顏見江東父老。”
“先前朝廷派遣方姓宦官試圖重開嵩縣銀礦,被我多次阻止了。如今我戰敗失城,此輩必容不得我。如今天下洶洶,嵩縣必不能獨安。我若去后,你們好生操練兵馬防備賊寇,切勿懈怠。”
“若是賊人勢大,不能抵抗。你們就說你們已經投靠舜王麾下,以全城池;若是舜王親自來攻,你們直接降了就是,免得城中百姓再遭受兵災!”
魏知友、傅于仁和劉江月三人聞言面面相覷,難道自家知縣得了失心瘋不成?別人三顧茅廬,都被你拒絕了。結果等賊人剛走,你就教我們投賊?
過來半晌,他們才小心翼翼的問道:“何公,何出此言?難道何公做得忠臣,我們就做不得忠臣了嗎?”
知縣何復自嘲的笑了一聲道:“些許虛名浮利,當不得什么。自古誰家無忠臣,若是天下真如那舜王所言,大明有我何復做忠臣也就夠了,又何苦再添上爾等與這嵩縣士紳百姓來著?”
三人聞言相顧無言,唯有魏知友差點一口老血就噴了出來:早知如此,何必當初?老子若是當初直接投了舜王,好歹麾下還有五百精銳可有。如今我成了光桿將軍,你反倒松了這口志氣!
張順哪里想得到,自己率領大家走后,嵩縣縣城居然發生了這等事情。
折騰了幾天,沒有能夠勸降何復,張順多少有點掃興。好在這并沒有影響他的智商,義軍一路沿著尹水河谷向東北洛陽方向行軍,并沒有行走多久,張順便命令大軍停了下來。
遂后大軍折向東面,一路奔向伊陽、汝州地界。原來張順向洛陽方向行軍本就是虛晃一槍,其意卻在嵩山。
當初陳金斗等人到達嵩縣以后,張順便向眾人問詢東征之計。
那陳金斗“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連忙站起來說道:“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如今主公也算發達了,何不東向陳州,以傲故人?”
張順聞言拜了拜手道:“陳州地處平原,沒有險要。若是僅僅為了耀武揚威,便讓大軍處于險地,我不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