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余和白草討論教科書的時候,只顧著總結河呂部落從古至今傳承下來的生活經驗了,反而對知識的載體“文字”著墨不多。
換句話說,這本教材忽略了語文部分,總體構成更偏向自然科學。
莫余撓頭,教文字讀寫倒是簡單,就他所知的范疇便有兩套方案可以選。一套是偏古式的,三百千來一遍基本就認字了,一套偏現代,從生活常用字入手,從圖案到文字,這個是莫余在地球小學時的教材實況。
三百千那套肯定好用,但不說莫余自己會不會,單說三百千里頭的歷史性人文性內容,“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就算了,突然來一句“晉楚更霸,趙魏困橫”,他怎么向白草解釋晉楚趙魏是個什么東西?
只能用現代式的,從圖案到文字,一點點構建中文文字教學的環境。
莫余和白草咬著筆頭思考怎么做語文模塊。數字類是肯定要做的,入門級別的一二三必須寫。接著又想到歷法,歷法是個好東西,年月日總得教吧?
金木水火土也得教吧?天地人也得教吧?人都有了,其他動物植物都得教吧?
教完這些,蠻荒世界的特產——修真者,也得教吧?
修真者都講了,莫余能不夾帶點私貨,把天庭也寫進去?
天庭都寫了,兩本法典也得說說吧?
法典說了,法律的概念也得提吧?
……
等到這一串寫出去,一開始打算好的“以畫教字”早不知道拋到哪兒去了,各種各樣的豆腐塊文章總共有十幾萬字,白草是吃了想、困了睡,睡醒了接著想,莫余是修煉有成可以壓制各種生理需求,兩人這才在一個月里寫成了這些豆腐塊文章。
最開始是都由莫余執筆,白草輔助。到后來白草在寫豆腐塊的過程中慢慢抓住了莫余要求的普通話語法大概,越寫越順,等到寫完這些豆腐塊文章,白草說話的腔調和莫余再無不同,倒像是從地球上又穿越過來一個現代華夏人。
“這些文章寫完了,該劃分成哪些模塊?我好拿去給孩子們教學。”白草看著自己這些天來的成果,再抬頭看看部落的茅草房,總覺得自己的思緒在過去幾天被莫余牽扯著走進了某個和部落完全不同的世界。
“最簡單的常用字部分先挑三四百出來,配上插圖和拼音當基礎認字教材,至于剩下這些……分成‘概念’‘部落生活’‘自然科學啟蒙’‘基礎算數’‘健康生活’,怎么樣?”莫余也被自己搗鼓出來的東西驚到了,這一個月他幾乎翻遍了腦海里所有有關蠻荒世界和河呂部落適合教給兒童的東西,最終竟寫成了這些。
概念部分比起教材更像詞典,專門用來解釋后面教材中出現的新名詞和難字。
部落生活則是先前總結的第一版教材內容,是河呂部落從古至今的智慧結晶。
自然科學啟蒙的部分篇幅較少,主要目的是引導兒童和少年思考,只提現象不提定論,多是引導學生思考某某現象為何會發生,再蜻蜓點水地說說可能有什么原因導致此種現象。莫余不敢往深處寫,因為蠻荒世界的規律和地球存在差異,若是寫錯了,給學生先制造了思維定式,他就算是誤人子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