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指揮部學堂后,姬國卿回到辦公會議室,讓李運通傳喚童慶,帶著三連一排和二排戰士及一個連(主要是指揮部學堂的高材生,以后不管到哪兒,盡可能把這些高材生帶上,讓他們逐步介入軍事、農務、政務、經濟等方面工作,從不同方面培養他們,讓他們日后成為華夏革命建設的中堅力量)的預備役,姬國棟、李運通二人陪同著,一起南下前往西和縣。
西和縣土地較為平坦,已墾良田是目前以天水鎮為中心的革命區的四到五倍。把西和縣的土地耕種好了,可以讓最少四萬人吃飽,十萬人不致餓死。
西和縣毗鄰禮縣和東邊的成縣,控制了西和縣,以后就容易接著控制禮縣和成縣。革命軍擁有了西秦嶺山一處相對廣闊的盆地,易守難攻,利用三年左右的防御態勢發展盆地農業、工業。三年之后可組建一支三到五千人旅級規模的軍隊,不說出山跟滿清作戰,最少可以抵御滿清進山的各種攻擊。等到在這一帶山區找到了鐵礦、鉛礦、煤礦、銅礦等等,革命軍就能編制一支火銃部隊,大大提升革命軍的戰斗力。如果能用火銃裝備一個營,革命軍甚至敢出山攻打并占領天水縣。
與西和縣相比,天水鎮規模太小,不利于短期內的發展。未來幾年,必須以西和縣為中心,把革命軍的重心轉移到西和縣。圍繞西和縣創建冶煉、制造、紡織、加工、教育、醫療等一系列的產業和基礎設施,打造一個山中小王國。
讓李運亨留守天水鎮革命指揮部協調現有革命區除軍事以外所有工作,通訊兵至少有一個班不停往來于天水鎮與西和縣之間,傳達兩地之間最新消息。
午飯后,一行數百人離開天水鎮,當晚在祁山村留宿。次日,讓童慶帶著三連一排和二排護送著姬國棟先到西和縣,姬國卿帶著李運通由祁山村治安隊陪同著參觀了近些時日才聽聞的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建造的祁山堡。
祁山堡位于祁山村西漢水河北側,也就是祁山村北側一個突兀而起的山峰上。其實,那山峰只不過比其他山巒高出數十丈而已。峰頂平坦如鏡,面積約兩千平方米,當初在這里建造房屋,一來作為瞭望臺,二來也作為指揮部。平頂山峰的山巒間,是蜀漢大軍的九個營寨故壘。那些故壘年久棄用,若非村中遺老指點,姬國卿還真看不出來。山堡南側,也就是目前祁山村的北側與祁山堡南側間的那條山谷,是當年諸葛亮集馴戰馬的圈馬溝。
此時,圈馬溝大部分地域都成了祁山村百姓的耕地。在祁山村和西漢村之間一個狹窄的峽谷處修建一道類似于天水鎮天水關的防御工事的話,這就又是一道雄關。根據村中老人所述,那里當時好像就是蜀漢大軍用來防御北方曹魏大軍進攻的關口。
對革命軍來說,最北端是皂郊堡關口(兩旦河和劉家山經過察看后,天水縣城方向的兵馬從那里走過來并不容易,二連只在劉家山一個叫虎口嶼的地方修建了一個關口,留下一個排的戰士就足以抵擋有可能來自天水縣城方向的攻擊。皂郊堡,是通往天水縣城的最主要的通道,只要掐斷這條通道,就可以隔絕西漢水河流域跟北方天水縣城之間的聯系。當然,在西北方向,也有進入西秦嶺山的關口,但崇山峻嶺間道路崎嶇難行,大規模軍隊從哪里進山并不容易。
為了預防北方天水縣方向的敵人從西邊秦嶺山的幾個入口進入西漢水河流域,繞到皂郊堡與天水關之間。姬國卿并沒有讓人停止對天水關的修建,天水關作為日后革命軍的第二道屏障,同樣具備重要的防御意義。
至于祁山關,姬國卿不打算動用人力物力進行重建。畢竟,就算有敵人接連攻破皂郊堡和天水關,等到他們來到祁山關時已是遍體鱗傷,單單鹽官驛和祁山村的守軍就又夠他們喝一壺的了。再說,頂多五年之后,革命軍就要走出大山,開辟更為廣闊的新天地,把西漢水河流域這個西秦嶺山中的小盆地建造得銅墻鐵壁般也沒有多大意義。
跟著村中五個六十歲左右的老人到昔日祁山堡看了一上午,中午時分應一個老人祁奉孝之邀,一定要姬國卿和李運通一起到他家吃飯,隨行的另外四名老人自然也在邀請之列。
午飯對如今的姬國卿來說非常豐盛,是韭菜雞蛋面。韭菜沒有什么奇特,人工種植的、山野生長的多的是,只要動動手都能輕易得到。雞蛋絕對是眼下比較奢侈的食品,能吃上雞蛋的人家并不多。主要是雞蛋需要用油炒一下吃著才香,眼下革命區的百姓,家里有油的也是寥寥無幾。
相對于炒雞蛋,面條就比較尋常了,祁奉孝的大兒媳搟的面條不是純白面,而是混合了一部分雜豆面的面粉。純小麥面粉,也只有革命軍戰士能夠吃得起。
韭菜雞蛋面,這若放在前世,絕對是北方最為平常的一種飯食。可在明末清初的年代,一般的地主家都不敢吃這樣的飯。而用韭菜雞蛋面來招待姬國卿,姬國卿知道這絕對是祁奉孝老漢家能拿得出來的最好的飯食了。
說是炒雞蛋,估計鍋中也就放了幾滴油,而根據雞蛋做面條狀的情況,估計是將蛋液薄薄地攤在鍋底,烙熟之后用刀切成細長條,然后跟燙過水的韭菜用鹽拌勻,調和到煮熟的面條中,這就是當下非常奢侈的韭菜雞蛋面。
許是身體還沒有徹底長成,姬國卿這幾個月來飯量很大,跟前世相比,差不多是前世的三到四倍。而且,有時剛剛吃過飯,很快就覺得餓了。
上午在山上轉悠了幾個小時,姬國卿早就餓了,接過一個三十五六歲婦女端過的粗瓷大碗盛著的韭菜雞蛋面,吃上一口,甭說還真美味可口。
剛剛到這個時代時,每天都是處于一種難耐的饑餓狀態,而且想吃一頓咸飯都是奢望。掌控了鹽官驛后,革命區的鹽有了保障,在姬國卿的要求下,革命區的鹽價被壓到三倍的麥子價格。為了防止有人趁低價大量囤積食鹽到外地販賣,規定每家每戶人均每月半斤(新的重量單位,二百五十克)鹽的供應,超出的部分,一律按市價進行銷售。每人每月二百五十克的鹽,足夠一個人食用。有了極低價格的食鹽供應,手頭都有了一定糧食儲備的百姓們最少可以每天吃一頓咸飯。任何的菜肴,加入了鹽之后都會變得美味可口。鹽,是當下革命區眾百姓最為重要的調味品。
“嗯,好吃!”姬國卿吞下一口面條后,笑道:“祁大伯,咱們家有幾畝地?糧食夠吃嗎?我看這面條中放了不少的雞蛋和油,咱們家養了幾只雞?”
祁奉孝道:“營長啊,這虧得有你啊!我家八口人,七人有地,一共二十二畝,其中十五畝半是春天分的交公糧地,另外的七畝多是新墾荒的不交公糧地,還有六七只雞。今年麥熟時,家中收了麥子快四千斤,交了公糧后,還有三千多斤。七八口人,單這麥子都夠吃了,眼看地里春天種的豌豆、綠豆、豇豆、谷子都陸續成熟,到時候少說又是千把斤糧食。前幾日,把能夠用水澆的八畝地都種上了黃豆,到時候又是千把斤的糧食。我們家四個大人,四個孩童,其中一個大人還參軍到了營里,每月都有一百多斤的麥子拿回來。單單他拿回來的麥子,就夠我們一家吃的了。營長啊,如今這百姓們別的不盼,都盼著咱革命軍將整個天下的地都分給百姓們,整個天下都聽咱革命軍的。只有到了那時,百姓們吃飯睡覺才能踏實。現如今,雖然家家戶戶都不缺吃的,但是這天下畢竟是人家的,如果啥時候人家不愿意咱百姓這樣過,率千千萬萬的兵馬到山里打敗了咱革命軍,那日子還能好過嗎?”
喜歡吃飯穿衣請大家收藏:(www.bqgyy.com)吃飯穿衣筆趣閣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