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后。
一九八三年轉眼就過去了,時間來到了一九八四年。
七月,正值酷暑。徐檸他們剛剛結束了期末考試,大三正式結束,緊接著就是暑假。暑假之后,就是他們大學生活的最后一年。
徐檸又在準備出國。不去不成,公司的經營碰到了一點小麻煩。
簽證依然是商務簽,不過發來邀請函的變成了Lemon公司。不過,小公司的邀請函作用有限,不能保證過簽,徐檸還準備了海外銀行賬戶存款證明,這才算順利過了。
又是十幾個小時的航程,又在同一個機場下飛機,時隔一年,還是那樣。
來接機的是馮樹義,開的還是徐檸之前買的那輛別克。
“李維呢?”徐檸坐在后坐,問道。
“他跟保羅去聯系媒體了。”
“哪些媒體?”
“NBC、CBS、還有加州本地的幾家電視臺。”
“談成了嗎?”
“跟KCEF談成了,不過他們不去拍攝,答應收一段錄像作為新聞素材。”
徐檸吸了口氣,也不再多問,只向后仰著打盹。
事情,還得從兩個月前說起。
兩個月前,回立那邊突然減少了供貨量,從每月四千雙,降到了兩千多雙。
一問才知道,人家在美國自己找到了銷路,雖然還可以繼續代工,但供貨量就只能限制在這個數量了。
好吧,徐檸一直就有這個心理準備,也不驚訝。
但問題的重點不在這,而在公司之前建設的工廠。
去年十二月,公司在美國的工廠正式開工,李維專門去洛杉磯找設計師設計的運動鞋新款式。
結果……銷量并不理想。
半年下來,只賣掉了一萬多雙,而工廠建設成本、營銷成本加上工人工資已經耗費了二十多萬美元。
這部分支出,跟回立鞋帶來的收入相互抵消,公司只是勉強保持了收支平衡。
但回立鞋的收入已經很難保證了,現在公司就剩下兩個選擇。
要么停了工廠,然后再從國內找新的貨源倒騰。這樣成本低,風險小,但發展潛力就那么點,東西賣的不火賺不著錢,賣的火了人家廠家自己單干了。
要么就只能再重新設計新產品,再試一次。這樣風險大,但成了就意味著公司徹底活了。
而在徐檸這,第一個選項根本就不存在。
他要是只盯著眼前的那點小錢,就不會來美國這么折騰了。有那功夫,他多買幾套四合院多好啊。
讓李維把之前的設計師開除,然后徐檸親自設計了個新款式,還是做運動鞋,然后才請設計師完善圖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