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斥候涉水西岸時發下丹水水面下降明顯!”一位秦軍斥候單膝跪地匯報著。
“好!”正吃著黍米的白起大喊了一聲好。
還不賴嘛,知道到上游去截水,把水位降下來好讓騎軍快速通過,從而更快地到達我軍壁壘實現突擊的效果!
趙括這小子不愧是將門之后啊!雖然沒有廉頗那么老道(龜!),行軍打仗排兵布陣還是有一套的。
白起對趙括的表現不吝夸贊,但也僅僅是不錯而已!任你狡詐似狐,也逃不過老辣的獵人。
“傳王龁!”白起對傳令兵說道。
少傾,王龁奉命來到中軍大帳。
沒有客套,白起直接講起自己的判斷:“剛剛斥候回報,丹水水面明顯下降,如今正是秋雨季節,前兩天也剛剛下過雨,斷不是天氣所致!定是趙軍所為!”
“北上之趙軍馮屏部?”
“然也。此將做事細致,倒也適合斷絕水脈之事。這么看來趙括倒也能夠知人善任。”白起再次對趙括夸獎起來,“對戰之時切不可有輕敵之意!”
“諾!”
“阻斷丹水必不可久!故今日,早則戌時、晚則子時,趙軍必當進攻我軍壁壘!”白起判斷道。
“傳令三軍,酉時之前完成飯食,酉時三刻務必整備完畢,準備好趙軍對我軍壁壘之沖擊!一切按計劃進行。”
“諾!”
相對于有條不紊的秦軍軍營,此時的趙軍軍營,顯得有那么些緊張,雖然趙括給了足夠的戰勝的理由,但骨子里,三年對峙尤其是后期的防守策略已經極大地消磨了趙軍的銳氣。
由防轉攻,不是簡單的軍事調整,還需要大軍從軍械到心態上的大調整,顯然趙軍并沒有做好相應的準備。
作為主帥的廉頗自然感受到了軍營中的浮躁與緊張,他自然更清楚攻防轉換沒有那么輕易,也知道自己給大軍的時間太少了。
過少的準備時間,所付出的必然是生命的代價!
可惜,廉頗沒得選擇。
“報!馮屏將軍回報:已經截斷丹水,但丹水來勢洶涌,恐無法截斷過長時間,望將軍早做打算。”
“知道了!”廉頗揮了揮手,示意斥候下去。
一旁的行軍司馬問道:“既然丹水已經截斷,且時不可久,我軍是否將攻擊時間提前?”
“糧草準備如何?”廉頗沒有立刻回答行軍司馬的問題,而是問及糧草。行軍司馬不得要領,只得老實回答
“自卯時三刻起,已運糧六次,七次糧秣正在運送中,軍中屯糧已夠大軍二月之用,而通過與民壯互換的方法,大糧山中已有近十萬大軍。”
“嗯!攻擊時間不變!”廉頗稍作思考,對行軍司馬下令道。
之所以不改變攻擊時間,一是考慮到軍令的嚴肅性,不可因戰局局部的變化而動搖大局的決定;二是大糧山的換軍工作還未完成,糧秣的運輸還不到位;三是一旦進攻,就約等于一條腿踏入鬼門關,讓大軍多活一個時辰不香嗎!
“諾!”行軍司馬顯然沒有想廉頗那么多,乖乖的傳令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