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大勝仗嗎!”興奮之余,信陵君想道廉頗將軍的來意,再次提出了疑問。
“打勝仗?!信陵君,若秦軍真是一個突襲就能夠擊敗的,我趙軍何至于在丹水東岸防守三年有余不敢西渡一步?若秦軍羸弱到防守傷亡卻別攻擊方更多,我山東六國何至于在函谷關前屢屢碰壁?”廉頗反問道
“這……”也是哈,秦軍軍紀出了名的嚴謹,怎么會疏于防守,給趙軍這么大的機會。即便是突襲,又怎會只堅持了一個晝夜就丟失了全部的壁壘?不應該僵持下,反擊下嗎?
見信陵君陷入懷疑,不再說話,廉頗繼續說道:“更要命的是,我軍攻下壁壘之后,僅稍作休整,便繼續西進,目標直指光狼城!”
“廉老將軍,您是怎么判斷的?”信陵君顯然已經有點兒相信趙軍危急的說法。
“我判斷,此為秦軍誘敵之策,雖然不知道秦軍對光狼城做了怎樣的改造,顯然他們對于守住光狼城有著絕對的信心,不然我軍行進途中不可能不受到騷擾與阻擊。”廉頗緩緩地分析道。
“此言有理,新敗之軍,若無守城之把握,理應遲滯敵軍,以換取加固城池,等待援軍之時間。”信陵君點點頭同意道。
“若秦軍以重兵駐守光狼城,同時吸引我軍攻擊光狼城,而遣一旅之偏師,或從南部界牌領而北上、或從北部小東倉河而南下,或南北對進,突破并占領已經破爛不堪的西岸壁壘,不在話下。”
“如此一來,我大軍孤懸西岸,后路被斷,糧道斷絕,援軍無望。秦軍或緩緩收縮包圍、或是大膽穿插分割,我軍內無糧草,外無援軍,全軍覆沒便只是時間的問題了。”廉頗做了一個合圍的手勢,神色低沉地繼續說道。
信陵君聽聞廉頗半真半假的分析,一下子也跌坐在椅子上。
廉頗之所以半真半假地訴說前線的形式,一是要夸大趙軍全軍覆沒的可能性,減少秦軍圍殲趙軍的難度,從而方便后續突出秦軍的危害;二是他遠離戰場,不可能完全知曉前線的情況,大體不差細節略微不同,更能增加可信度。
信陵君坐在椅子上,大腦飛速地思考著:首先廉頗將軍所說的真實性有多少?應該是可信的。
作為趙國大將,長于戰事而短于政事,更是拙于縱橫之術,即便趙國想要說服我國出兵相助,也應該派一員能說會道的大夫前來,而不應該派前線的主將前來,得不償失。
若是出兵,廉頗將軍必然隨軍,戰場上若是情勢不對,我軍勢必先拿廉頗將軍祭旗,有道是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換是我,漫說只是出兵援助,就是用十萬大軍來換,也換不了我軍的上將軍。
既然廉頗將軍所說是真,那么接下來就是我國要不要出兵助趙的問題了。
不出兵?秦軍滅趙之主力,進而得上黨地區,實力進一步增加,此是我大魏不愿意看到的。且秦東出之路,我大魏國首當其沖,待秦消化了上黨地區,或直下邯鄲,或攻大梁,則再無可抗衡秦軍之力矣。
出兵?與趙會擊秦軍?解趙軍之困,而重創秦軍,此自是最佳。然秦軍仍有脫逃之可能,則秦脫逃之后必遷怒于魏,為趙火中取栗,此智者不取也。
所以,要不要出兵?
要!
問題的關鍵是什么時候出兵!以及趙國愿意付出怎樣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