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元符元年登基,元符二年,朕御駕親征北蠻,把整個大后方交給你們,然而,你們呢?先是出了玄武叛亂,又出現了皇帝丟失的情況,十三年了,朕的兒子丟了十三歲年,你們在做什么?你們要朕給你們一個交代,那我的兒子丟了,誰給我一個交代?”
這是炎武帝的原話,當皇帝語氣平靜的說出這番話之后,整個大殿上,落針可聞。
整個大炎王朝,一個有三個禁忌,一個是十四年前的五子奪嫡,一個是十三年前的玄武叛亂,最后一個就是大皇子于皇宮內丟失的事情。
五子奪嫡自不必多說,這種皇家內部的事情,本身就是禁忌,在新帝登基之后,史官是不會如何記載的,但是,在新帝駕崩之后,這件事肯定會被記錄在案的。
玄武叛亂這件事,在叛亂平定之后,炎武帝并沒有禁止史官記錄,但是,他卻從不提起,而一旦有人提了,那就會惹怒龍顏,再加上,當初參與叛亂的眾人,除了二皇子之外,其他人都死了,自然不會有人主動提起。
最后一件事,反而是皇帝最看重的一件事,自從大皇子丟失之后,皇帝就下旨尋找,可是,十幾年過去了,卻一直沒有什么動靜,雖然,皇帝沒有在朝堂上主動說起這事兒,可是,每年都會有不少外出辦差的不良人和官員,或杖斃,或當場絞殺,或隨便找個理由就給處死了,而這些人,無一例外,都是去尋找大皇子的人。
隨著時間的推移,死的人越來越多,朝堂上的那些官員,都集體選擇了沉默。
一個普通人家的孩子丟了,都會去尋找,更何況是皇帝的兒子,所以當皇帝時隔多年,再次提起這件事的時候,整個朝堂再次禁聲了。
之前,提出要求立儲的,還有要求皇帝選秀納妃的人,這個時候,都不言語了。
歷朝歷代,太子的人選,都是立長不立幼的,人們常說,皇帝愛長子,百姓疼幺兒,就是這個道理,而一般立次子為太子的情況,要么是大皇子不堪大用,要么是其娘親或者外戚,犯了大罪,從而被剝奪了這個權利,往往太子的人選,都是長子。
當然,如果其他皇子,表現的比大皇子要好很多,優秀很多,那么,這個太子的位置,也可能是其他的皇子。
當炎武帝下旨,不惜一切代價,動用全國的力量去尋找大皇子的時候,這就說明,皇帝是真的震怒了。
這件事本身,可能沒有什么,說到底,就是皇帝的兒子丟了,他被百官逼急了,想要立儲,可以,那你們把我的兒子找回來再說,找不回來,其他的都免談。
對于有些人來說,這件事是一個機會,可是,對于有些人而言,這件事本身就是一場災禍。
要知道,在元符二年,長安城丟失的孩子,一共有三個,除了皇帝的大皇子之外,還有惠王的兒子也丟失了,而惠王正是炎武帝的大哥,另外,還有叛將許淳的兒子,也在同一時間丟失了。
三個孩子,三個不同的身份,大炎王朝幅員遼闊,人海茫茫,想要找到大皇子,其難度可想而知,甚至大皇子現如今,是否還活著,都不得而知。
當年沒有找到,現在十幾年過去了,怎么找?如何找?找到之后,又該如何面對這個大皇子?
這一系列的問題,都讓人頭疼。
崔東海之所以如此憂慮,是因為他知道,許一凡今年剛好十三歲,而許一凡從小是個孤兒,當年,他出現在安民鎮的時候,恰好是大皇子丟失幾個月之后的事情。
這一切的一切,難道真的是巧合嗎?許一凡會是大皇子嗎?如果是,那自己該當如何?如果他不是大皇子,而是惠王的兒子,或者叛將許淳的兒子,那又該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