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嗣源的到來,并沒有引起許一凡的注意,因為他正忙著鍛造軍需。
說到軍需,可能很多人想到最多的就是士卒手里的長槍短刀,其實不然,真正的軍需包括很多。
軍隊內的兵器,一般分為兩部分,一種是長兵器,一種是短兵器。
常見的長兵器有槍、矛、槊、鉞、戟等,而槍一般是使用最多的武器,它又被稱之為百器之王,主要以刺為主,往往裝備在步兵團,也就是步卒,在中國歷史上,擅長使槍的人很多,往往耳熟能詳的就是楊家槍、岳家槍,由此可見,槍在古代的地位了。
在軍隊當中,往往標配的都是槍、矛、槊這些了。
當然了,這里說的槍是有鐵和木頭組成的冷兵器,而不是現在我們的那些步槍或者手槍之類的熱武器。
而常見的短兵器有刀、劍、鞭、锏,不過,大多數用的都是刀,畢竟,大開大合才是戰場的主旋律,在戰場上不存在什么捉對廝殺的情況,而刀的優勢在戰場是巨大的。
刀又被稱之為百兵之帥,軍隊常用的刀,又分為長刀和短刀,短刀一般很容易看到,就是常常被武將懸掛腰間的那種刀,而長刀一般是給專門的部隊配備的,凡是配備長刀的部隊,往往都是軍中精銳,而常見的長刀,比如許一凡專門給八百乞活軍打造的陌刀。
雖然劍在兵器當中,知名度很高,也備受人們喜愛,被人稱之為百兵之君,但是,劍在戰場上是不實用的,論砍它不如刀,論刺它不如槍,劍往往是統帥之類的配飾而已,更多的只是具有象征意義。
除了武器之外,還有防衛兵器,而防衛兵器,一般是盾和甲。
盾,一般打造的都十分的堅固,往往用來防衛箭矢和兵刃的,根據情況不同,盾牌的構造也不同,也分為大盾和小盾,大盾往往都是需要兩三個人才能舉起來的,而這種盾牌,不是用來單兵作戰,而是用來擺陣的時候,會用到它。
如果是野戰,往往就是一方沖殺,另一方作為防守方,他們會用盾牌,構成一個方形或者圓形,盾牌兵在前面擋著對方的沖擊,而己方這邊,在從盾牌留出來的縫隙,使用長槍,進行殺敵,不過,這種盾牌,或者說這種打法,在真正的戰場上其實很少出現,所以用的不多。
軍隊當中最常用到的,還是小盾,也就是鍋蓋大小,一個人可以手持,往往在沖殺的時候,都是左手持盾,右手持刀,在肉搏戰當中,經常看到。
至于甲,那就不用多說,就是純粹為了防護用的。
甲胄又分為步兵和騎兵兩種,騎兵的甲胄,一般以輕薄為主,畢竟,騎兵的最大優勢就在于其機動性,如果騎兵的甲胄過于沉重,對于士卒和馬匹來說,都是沉重的負擔。
當然,騎兵也分為輕騎和重騎兩種,輕騎主要負責側翼,他們主要的任務就是騷擾和圍堵,他們的甲胄除了主要部位是用銅鐵打造的之外,其余地方,都是用布匹或者藤蔓編制的,其中著名的就是蒙古軍,也就是成吉思汗的軍隊,他們主要以騎兵為主,重騎則負責沖鋒陷陣,他們人馬皆披甲,攻擊方式十分的單一,就是依靠馬匹和自身重量的巨大沖擊力,沖散敵軍,在中國歷史上,比較出名的,有唐朝的明光鎧,還有黑光鎧,也就是常說的鐵浮圖。
步兵的甲胄,也分為輕步和重步兩種,他們的甲胄和騎兵類似,一般步卒他們穿戴的甲胄,和輕騎兵差不多,都是主要的地方有銅鐵打造,其他地方都是布料,甚至有些步卒的甲胄,是完全用藤甲和布匹組成的,而重步兵,他們的鎧甲就十分沉重了,跟重騎兵差不多。
此次之外,戰場上經常用到的兵器還有長弓短弩,當然,還有其他的兵器,比如攻城用的云梯、撞車、狼牙拍等等。
現在大炎王朝的武裝軍需,在武器上,主要是以槍矛和刀為主,這是必然的,而在防護武器上,也是盾和甲胄了,其次,就是長弓短弩。
炎軍的甲胄,主要是輕甲為主,也就是銅鐵和布匹結合起來的一種鎧甲,而因為這個時代,鐵的采集和煉制很困難,還沒有出現重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