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長弓短弩,常用到的還是弓箭,不過,這種弓箭的設計,并沒有中國秦朝那么變態,需要靠腳射,也沒有刻度,就是普普通通的弓箭,只是去材料很好而已,弓箭一般是裝備給騎兵和弓箭手的,而短弩一般是裝備給騎兵的。
總體來說,大炎王朝的軍隊,整體的實力并沒有唐代那么強盛,但是,因為炎人尚武,在戰斗力方面,要比其他三國要強上一些的,不過,這個差距并不是太大,也沒有那么難以逾越。
許一凡這次接到的任務,就是在三到五個月的時間,鍛造出十萬套軍需,而這里的軍需,主要是兵器和甲胄。
兵器還好說,畢竟,無論是槍矛這樣的長兵器,還是刀這種短兵器,以現在大炎王朝的工匠實力,在短期內,鍛造出來成批的武器,其實并不困難,只是,質量上可能會出現一些差異。
最難的還是甲胄,根據殷武說,這一次,炎軍之所以西征失敗,只要是因為西域那邊出現了重甲兵,這才導致他們兵敗,對于重甲兵,殷武也不是很清楚,而下面的人自然更不清楚了,畢竟,沒有親眼見過,很難形容,然而,許一凡卻知道什么是重甲兵。
在沒有火藥和熱武器的時代,重甲兵就相當于現代的坦克,想要打敗他們,只能依靠人命去填,這是一件非常殘酷和殘忍的事情。
鎮海大將軍之所以讓許一凡來鍛造這些軍需,主要還是看重了許一凡的煉鋼和煉鐵技術。
作為大炎王朝為數不多的大將軍,其眼界肯定要比一般人要長遠的,他既然知道了西域出現了重甲兵,那么他肯定會想著該怎么破解對方的重甲兵,而想要破解重甲兵,最好的辦法自然不是用人命去填,而是采用同樣的辦法,以重甲對抗重甲。
但是,現在大炎王朝的鍛造技術,沒有那么高,想要在短時間內打造出重甲出來,肯定是需要時間的,而許一凡的煉鐵廠和東興工廠的出現,讓殷元魁看到了希望。
不過,按照許一凡的估計,殷元魁肯定不會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許一凡這邊,他這么做,估計是有備無患,而想要在三到五個月內鍛造出十萬套軍需,是很困難的,最多能出兩萬套到三萬套就很不容易了。
上一次,西征大軍有十萬,卻全軍覆沒了,那這一次,再次西征,人數肯定更多,三萬套的軍需,放在這么大一個基數的部隊當中,簡直就是滄海一粟,之所以給許一凡十萬套的要求,估計也是給許一凡一個壓力而已。
對此,許一凡和殷元魁是心照不宣的,對于鍛造兵器的事情,許一凡不怎么操心,現在的東興工廠,已經匯集了三洲的工匠,由他們來做這件事就足夠了,許一凡的主要精力還是放在甲胄上。
雖然,許一凡知道光明鎧和黑光鎧很厲害,很牛逼,他也想制造出來,可是,就以目前許一凡手里的這些資源,想要把它們弄出來,是相當困難的。
如果給許一凡兩年,或者一年的時間,等機床再次升級之后,制作這些鎧甲,肯定沒有問題,然而,現在來說,想都別想。
既然暫時無法把光明鎧和黑光鎧制造出來,許一凡就想到另外一種鎧甲,就是鎖子甲。
鎖子甲在前朝就出現了,但是,因為其制作難度大,耗費人力多,而且防護能力差,一般都是把其當成鐵衣來穿,在炎軍當中,雖然也有,但是并不普及,而許一凡要做的就是升級鎖子甲。
現在炎軍當中,大部分士兵穿的都是布鐵結合的鎧甲,這種甲胄,在戰場上取到一定的防護作用,但是,想要跟重甲兵對抗,還是很難的。
許一凡的想法也很簡單,西域雖然出現了重甲兵,但是,應該也只是一個雛形,如果對方的重甲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的程度的話,肯定早就舉兵東征了,而不是等到大炎王朝打過去的時候,才拿出來。
既然如此,那這所謂的重甲兵,想要對付起來,其實也很容易,他要求大量制造鎖子甲,不過,采用的不是生鐵,也不是熟鐵,而是用鋼去制作,目的就是提高其堅固程度。
既然單一的鎖子甲擋不住對付,那就在數量上下功夫,按照他的打算,就是一人雙層鎖子甲,然后,在鎖子甲外面,在配上鋼板,如此一來,一個初期的重甲也就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