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兵器和鎧甲之外,東興工廠還有一件事需要做,那就是制造箭矢。
在冷兵器時代,弓箭是遠程攻擊的最重要的手段,說到弓箭的使用,人們往往想到的就是秦朝的長弓短弩,那鋪天蓋地的弓箭射來,想想就讓人不寒而栗。
冷兵器時代,弓箭的射程一般在一百六十米到兩百二十米左右,這是有效射程,如果在不講究準頭的情況下,弓箭的射程大概在二百五十米到三百五十米左右。
在有效射程內,炎軍目前的箭矢可以穿透一般的甲胄,而超過這個有效射程之后,雖然箭矢還有一定的殺傷力,可是,殺傷力大大降低。
不過,因為這個世界不同,有武夫存在,箭矢的有效射程得到了提高,一般的有效射程都在二百五十米到四百五十米左右,當然,如果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這個有效射程還可以增加,但是,想要制造出這樣的弓箭卻很難。
弓箭的制作,不需要東興工廠去做,許一凡他們要做的,就是箭桿。
眾所周知,因為弓箭的特殊性,導致其在戰場上的作用很大,像一般的攻城戰或者野戰,最開始交鋒的往往就是弓箭手,而箭矢的使用,往往就是一個很恐怖的基數。
往往一場戰役打下來,光箭矢的使用就高達十萬以上,當然,這是大型的戰役,這些箭矢在射出去之后,在戰役結束之后,箭矢都會被回收的,因為戰爭,不可能每一支射出去的箭矢都是完好無損的,有的箭頭出現了破損,有的箭桿斷裂,有的箭鏃破損,這些都需要重新修補和更換。
在每一場戰役發生之前,箭矢往往都是重中之重,而許一凡他們要做的,就是大量生產箭桿,箭桿的材料,一般都是以竹、蘆葦、柳木等材料為主,想要生產一支箭桿,看似很容易,其實很難,畢竟,想要一根光滑圓潤的箭桿,是需要不斷加工打磨的,而這本身就是一個很大的工作量。
殷元魁也考慮到這些,他要的箭桿不多,和兵器一樣,只要十萬支。
然而,在許一凡來到東興工廠之后,十萬支箭不到兩個月就湊齊了,這些箭桿不但十分的圓潤,還十分的筆直,彼此之前的重量也相差無幾,這讓殷武看到之后,嘖嘖稱奇。
或許,對于別人而言,箭桿的生產很難,但是,對于許一凡來說,想要生產箭桿很容易。
在有了第一臺機床的前提下,許一凡又制作了一個專門制造箭桿的機器,這些機器的大部分零件都是木頭的,別看這是一臺木頭制成的機床,它的生產速度和生產量是巨大的,只需要一個人,一天就能生產數千支箭桿,這些箭桿都是筆直一線的。
殷武在看到這些生產出來的箭桿之后,十分的激動和興奮,作為一個軍中將領,他沒有理由不激動和興奮,作為上過沙場,打過仗的人,自然知道弓箭在作戰十分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守城戰的時候,因為是守城,不可能和敵人短兵相接,而這個時候,往往箭矢就占據了很大的比例。
想要打贏一場戰,士兵悍不畏死,這只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就是武器儲備方面,在過去戰役當中,很多國家,很多軍隊,都會因為弓箭不夠用而感到頭疼,此時,看到許一凡居然能夠這么快解決這個問題,而且解決的無比完美,他怎么可能不興奮呢。
也正是基于這個原因,在第一批箭桿生產出來,讓專業的弓箭手檢查,確定這些箭桿質量過硬之后,立即就被送往了長安。
殷元魁也在這批箭桿抵達之前,就收到了殷武的匯報,他略一思索,就讓殷武加大箭桿的生產量,何時出征,何時停止箭桿的生產,至于箭頭和箭鏃的問題,就交給工部的人去解決。
就這樣,在解決了重甲和箭桿的問題之后,整個東興工廠都展開了高強度的運轉當中。
殷武殷元魁的命令,許一凡又臨時加了十幾臺機床,專門生產箭桿,這導致一個新的想象出現了。
原本,東興工廠每天就有無數拉著生鐵的馬車進入工廠,現在又多了一項景觀,每天有無數拉著各種適合制作箭桿的木頭進入工廠,而在十幾臺機床的生產下,每天箭桿的數量達到了一個十分恐怖的基數。
當然,許一凡不可能把所有的箭桿都交給殷武他們,他偷偷地留下了很大一批箭桿,而這些箭桿,被他送到了無名島和安壽島,至于做什么,答案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