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符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三號,小年,東海城發生了三件事。
百貨樓、四季樓東家許一凡被黑甲兵從府邸帶走,關入大牢;
燕王之子李嗣源頭號幕僚蔚埔,在離開許府回去的路上,被人襲殺,蔚埔僥幸逃過一劫,卻也身負重傷,其麾下的多名護衛慘死,其中就包括一個叫夏柳的女子;
時隔十三年,玄武叛亂事件再次被人提起,叛將許淳之子還活著的消息,震驚全城。
說起鎮國大將軍許淳,很多人都會說上一句:“那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百勝將軍,只可惜不該謀反的。”
自元符二年開始,鎮國大將軍這個職位,已經空閑了十三年之久,至今無人能夠坐上這個位置,仿佛鎮國大將軍這個職位成為了一種象征性的東西一般。
說起來很有意思,自從發生了玄武叛亂之后,許淳這個人就好像被人從史書上抹去了一般,除了少數的書本當中記載著關于這個大將軍的事跡之外,在其他地方幾乎很少聽說這個人,然而,在南夷和北蠻,許淳可是鼎鼎大名的。
作為敵人,許淳在統兵的那些年,可謂是把北蠻、西域和南夷都打的夠嗆,傷筋動骨不敢說,但是,卻也打的他們毫無還手之力,在許淳活著的那些年,他遭遇的刺殺、暗殺不計其數,事后有人曾經統計過,許淳一生前前后后經歷了不下于五十次的襲殺,平均一年兩次,饒是如此,許淳卻已經活著。
對于許淳,三國對其是恨的牙根癢癢,恨不得敲骨吸髓,然而,除了憎恨之外,他們也不得不佩服這個百勝將軍,作為一個大將軍,許淳的帶兵能力是可見一斑的,遠超其他很多人,然而,這樣一個國之棟梁,卻選擇了謀反,最終沒有死在沙場上,反而是死在自己人手里,不知道是不是一種諷刺。
說起來,最感激許淳的就是北蠻了,因為當年炎武帝御駕親征的時候,差一點兒就把北蠻給剿滅、踏平了,如果不是許淳等人在長安城的叛亂,使得炎武帝的皇位岌岌可危,不得不臨時班師回朝的話,那現在的北蠻,估計已經成為大炎的疆域了。
其次,最拍手稱快的則是南夷。
南夷的實力,這些年一直在不但的積累當中,早在一百年前,他們就可以建國的,但是,在許淳鎮守南疆的時候,南夷有建國的實力,卻始終不敢建國,然而,在許淳死后,過了大概十年,南唐建立了。
可以說,許淳的死,對大炎王朝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打擊,實力也因此降低了不少,這里面除了許淳本人的本事厲害之外,最重要的是,許淳擔任大將軍大多年,其嫡系繁多,而且大多數都在軍方。
在玄武叛亂平定之后,炎軍上上下下遭到了鐵血的清洗,其中很多本事不凡的人,都被秘密-處死,而這些人,在軍中都是身處要職的,曾經在清洗的時候,還曾經產生過嘩變。
其中有一支專門由江湖武夫組成的俠義軍,人數不多,也就在三百人左右,可是,這三百人卻是許淳手底下,戰斗力最為強悍的一支軍隊了,因為俠義軍的士卒,清一色的都是武夫,其境界都不低,其中最低都是六品武夫,而最高的是大宗師境界,在這三百人當中,大宗師兩人,小宗師五人,一品十余人,其他境界的人更是繁多。
這支俠義軍是許淳多年來,逐一搜羅而來的,他們陪著許淳征戰沙場,立下了汗馬功勞,而這樣一支精銳之師,并沒有參與當年的玄武叛亂,也正是因為他們沒有參與其中,不然,當年的結局可能就會不一樣了,然而,這支部隊卻在事后遭到了徹底的清洗。
三百俠義軍,被三萬大軍圍困,活活的耗死,那一戰,伏尸上萬,事后,這三百人被曝尸荒野,其頭顱懸掛在城墻上,炎武帝親自下旨,暴尸三月,不得收尸。
然而,在事發過去大概十天左右,有無數江湖豪客,前赴后繼,悍不畏死,前往收尸,據傳言,為了拿回這三百人的尸首,大半個江湖的人都參與其中,死了近千人,才搶回了大半尸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