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這是陽謀,擺在桌面上的東西而已,大家心里都清楚,炎武帝心里也非常清楚,不然,他李嗣源怎么可能這么輕易的出京呢?
對付許一凡,也只是隨手為之而已,在李嗣源眼中,許一凡都稱不上對手,只是一個稍微大一點兒的螻蟻而已,他只是看對方不爽,隨便找個由頭碾死他而已。
當然了,這個由頭也確有其事,至于真假如何,李嗣源懶得去辨認。
然而,眾人的這場等待,隨著一個太監的到來,成為了一場揮之不去的陰影。
-------------------------------------
十二月三十號!
除夕夜,家家戶戶都在為團圓飯而忙碌著,一支大約十人的小隊來到了東海城,為首的是一個太監。
太監姓趙,人們都稱呼他為趙公公,是皇宮內五大太監之一,跟上一次去往興安城宣旨的洪公公是一個級別的,不過,洪公公是洪德壽的干兒子,手把手調教出來的太監,無論是在地位上,還是在權利上,趙公公都要遜色不少,當然,這只是在京城內而言,離開京城之后,趙公公的地位是很高的。
趙公公進入東海城之后,直奔刺史府,而此時崔東海開中門,迎接了這位遠道而來的公公。
在同一時間,所有關注著許一凡事件的人,都把目光投向了刺史府。
開中門,擺香案,率領一家老小跪拜聽旨。
趙公公也是一副公事公辦的態度,待到崔東海一行人準備好一切之后,就直接拿出圣旨,開始宣讀起來:“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圣旨開頭說的內容很直接,無非是說崔東海這些年,把海洲治理的井井有條,國泰民安,朕心甚慰,弄出了煉鐵廠,提高了鐵的產量,于國于民于朕都是大功一件,功在千秋之類的,然后就是賞賜了。
崔東海刺史的位置不變,但是,俸祿卻加倍了,除此之外,還給了崔東海一個侯爵的爵位,可世襲罔替,另外,給了崔東海二兒子一個男爵,直接進入國子監讀書,最后則是一些零零散散的賞賜了。
對于這個賞賜,崔東海自然表現的感激涕零,高呼皇帝圣明,但是,心底對于這個結果,并不感到意外,因為煉鐵一事,本來就是國之大事,而崔東海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而他上報給京城的時候,恰好是西征兵敗的時候,這個時候有了煉鐵的辦法,無疑是給了炎武帝再次西征的底氣。
一個侯爵,聽起來很嚇人,但是,仔細想想也不覺得奇怪,如果崔東海是京城任職,不但會給一個侯爵,還會給官升一級,甚至兩級,賞賜會更加的豐厚,當然了,現在的賞賜也不少了。
“接旨吧,崔大人。”趙公公已經合上圣旨,笑呵呵的看著崔東海。
從小入皇宮,對于朝中的那些事,趙公公是熟門熟路的,他自然知道什么人能得罪,什么人不能得罪,而眼前這個崔東海,雖然不在京城做官,可是,也是以為封疆大吏,他是皇帝身邊的人不假,可是,跟崔東海這樣的人比起來,還是不敢擺譜的。
“嗯?完了?”崔東海聞言,下意識的問道。
趙公公聞言,下意識的挑了挑眉頭,表情微微一愣,不過,他沒有說什么,笑著走到崔東海面前,說道:“圣旨已經讀完了,崔大人接旨吧,若崔大人覺得有何不妥,可以跟咱家說,咱家一定把如實上報。”
“臣崔東海,謝主隆恩,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崔東海聞言,不再說什么,連忙接旨。
在接過圣旨之后,崔東海站起身,看著眼前笑呵呵的趙公公,并沒有立即把趙公公迎進客廳,而是看了看趙公公身后,輕聲問道:“趙公公,可還有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