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東海為官清廉與否暫且不好說,但是,在外人眼中,崔東海是當之無愧的好官。
書房不大,一張圓桌,幾張椅子,一張書案,一排書架,除此之外,房間內沒有多余的裝飾品,崔東海坐在書案后面,整個人依靠在椅子上,緊蹙著眉頭,久久無言。
此時的崔東海并沒有接到圣旨時候的喜悅,反而憂心忡忡,今日之事太過于詭異了。
倒不是說趙公公來的時間不對,對于這種在除夕宣旨的事情,不是沒有,歷朝歷代皇帝,都曾經這么做過,無非就是趁著除夕這個節日,表揚一下手底下的官員,彰顯自己對其的重視。
煉鐵廠制造出來已經很久了,可是,相關的賞賜卻遲遲沒有下來,這也很正常,畢竟從京城到東海城路途還是十分遙遠的,估計趙公公從京城出發的時候,炎武帝曾經交代過,讓他掐著點來到東海城。
如果沒有出叛將之子這件事,趙公公的到來無疑是對海洲這一年來工作的肯定,是莫大的殊榮,可是,偏偏出了事兒,而趙公公卻毫不知情,這本身就意味著事情有變。
再結合前幾日,發生在四季樓的一些事,這就讓人不得不多想了。
崔東海從外放做官開始,馬亮就跟在其身邊,之前,崔東海不知道其身份,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官職越來越大,接觸的事情越來越多,知道的東西自然越來越多,馬亮是影衛這件事,他早就知道了。
在封疆大吏身邊,有皇帝的人,這并沒有什么稀奇的,所有封疆大吏身邊都有影衛的存在,而影衛原屬于不良人七十二司之一,只是,后來被單獨劃分出來,成為了一支專屬于皇帝的力量。
馬亮的身手,崔東海是知道的,而馬亮做事的能力,也是毋庸置疑的,按理說,許一凡這件事一旦傳到京城,京城方面肯定會第一時間做出反應,然而并沒有,這讓崔東海百思不得其解。
更讓崔東海感到不安的是,趙公公進入海洲之后,一路走來,卻沒有聽到任何關于許一凡的事情,這本身就很不正常。
要知道,趙公公是皇帝身邊的人,他肯定有自己的消息渠道,身邊跟著的也都是大內高手,按理說,不應該沒有風聲,然而,他卻真的沒有聽到。
馬亮去往京城,走的是官道,負責配合的是驛站,而趙公公從京城過來,走的也是官道,居住的地方自然也是驛站,兩者應該在某個時間段遇上了才對,可是,趙公公卻沒有遇到,這正常嗎?
崔東海在思索一陣之后,睜開眼睛,對外面喊道:“去請都蔚大人過府一敘。”
大管家聞言,轉身離開。
半個時辰之后,都蔚殷武穿著便服進入了刺史府,來到了書房。
書房當中,就崔東海和殷武兩個人。
“許一凡之事你寫信送往京城了吧?”崔東海問道。
殷武也沒有否認,出了這么大的事情,他不可能不告訴殷元魁,點點頭,說道:“我讓宋賀去的。”
“趙公公方才去你那,可能提起宋賀?”
殷武搖搖頭,皺著眉頭說道:“不曾。”
說完,殷武看向崔東海,而崔東海緊蹙著眉頭,說道:“馬亮也不曾遇到趙公公。”
“那......”
“有人不想這件事傳到京城啊。”崔東海沉吟片刻之后說道。
殷武挑了挑眉頭,說道:“誰有這么大的膽子,敢截殺朝廷中人?”
崔東海沒有說話,只是看著殷武。
“難道是那小子的人?”
崔東海想了想,搖搖頭,說道:“應該不是,他不會這么做,也不敢這么做。”
二人口中的那小子,自然是許一凡了,而他們所說的許一凡的人,自然是指許一凡麾下的護衛隊和言午堂的學生了,在許一凡的身份被爆出來之后,殷武和崔東海他們第一時間對許一凡的勢力進行了監視,一旦他們有任何的風吹草動,這邊都會第一時間受到消息的,而目前并沒有相關的消息傳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