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符十五年,夏。
西征軍四月初從長安出發,歷時一個半月,在五月下旬,終于抵達了邊疆涼州城。
抵達涼州城之后,殷元魁只是讓大軍休整了幾天,就再次開拔,出涼州展開了新一輪的西征。
西域國度眾多,大大小小的王國不計其數,和大炎王朝接壤的就有三個王國,分別是羌國、漪汾國、白蓮佛國。
在這三個王國當中,人數最多,國土面積最大的是白蓮佛國,畢竟,能在帶一個佛字的王國,在西域是很榮耀的一件事,而實力最強,戰斗力最彪悍的是羌國,不過,羌國的國土不大,而且生活環境很惡劣,從而導致該國的人數不多,至于漪汾國則處于二者之間。
上一次,鎮西大將軍秦嘉涆帶兵西征的時候,首先滅掉的就是漪汾國,然后就是羌國,最后,則打下了半個白蓮佛國,就在其即將攻下白蓮佛國,已經陳兵于白蓮佛國王城之下的時候,卻遭遇到了大敗。
漪汾國的國土面積,只有大半個海洲的面積左右,人口雖然不少,但是,真正能作戰的人卻是極少數,他們的生活方式和北蠻有點兒類似,也是逐水草而住,只是,因為環境的因素,漪汾國的水草并不茂盛,不過,自愈自足還是可以的。
漪汾國國力不強,確實狂熱的佛門信徒,多年來,漪汾國一直沒有放棄對中原的滲透,在涼州一帶,每年大炎王朝抓到的探子,十個里面有六個是漪汾國的探子。
對于這種國家的,常年駐守在西域邊境的將士,是深惡痛絕的,所以秦嘉涆在西征的時候,第一個滅掉的就是漪汾國。
如果說漪汾國只是跳梁小丑,喜歡搞些上不了臺面的小動作的話,那么,羌國絕對是最受邊關將士憎恨和仇視的國家了。
別看羌國的國土面積不大,最多只有半個海洲大小,但是,羌國全民皆兵,能征善戰,這主要還是因為他們生活環境太惡劣了,其國家靠近戈壁和沙漠,糧食的種植十分的困難,而想要活下去,他們就必須掠奪,而大炎王朝就是他們做好的選擇。
每年春耕時分,羌國在忙完了自己的春耕之后,他們就會帶兵叩關,他們國土面積小,春耕就是幾天的事情,但是,大炎王朝不一樣,邊關附近的幾個洲不一樣,雖然每年朝廷都會給予邊關將士很多的糧草軍餉,但是,該耕種的時候,他們也需要耕種,而羌國這個時候叩關,就十分的惡心人了。
都知道,春耕的時間是很寶貴的,也是很短暫的,就那么十來天,過了那幾天,春耕下去的莊稼,都會大打折扣,而且西北不像中原內地,想要種植好莊稼,有一個好收成,其實是很難。
羌國選擇這個時候叩關,其目的很簡單,就是干擾涼州一帶居民的春耕。
羌國人數雖然不多,全國加起來,也不到八萬人,可是,他們卻有近五萬的軍隊,軍隊當中,不但有男人,還有女人和老人,甚至還有半大的孩子,千萬別小看這個年齡參差不齊的軍隊,他們每年叩關的時候,都會給炎軍帶來很大的傷亡和麻煩。
如果說北蠻叩關,只是掠奪糧食、金銀財寶和女人,算是強盜行為的話,那么羌國就是土匪,或者說他們是直立行走的牲口。
羌國軍隊叩關,一旦攻下一地,燒殺搶掠,那都是基本操作,在這個地方的所有人,無論男女老少,包括牲口都不可能存活下來一人,他們不但殺人,搶東西,臨走的時候,還會將這些地方付之一炬,淪為一片白地,就算炎軍最后再次把這些地方爭奪回來,可是,想要把這些地方重新恢復起來,沒有個三五年那是不可能的。
在大炎王朝和西域的邊境,有大約三百里的無主地帶,每年,雙方的戰爭都是在這塊無主地帶展開的,說是無主地帶,其實,在這里還是生活著很多人的,而這些人都有一個統稱,馬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