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方圓三百里的地方,前前后后的馬匪一共有幾十批人,他們的勢力或大或小,大的有上百人,小的只有十余人,他們主要依靠掠奪商人而存活。
雖然西域和大炎王朝常年作戰,但是,往返于兩國的商人卻也不少,從大炎王朝去往西域的商人,大多數都是一些有關系,有背景,有實力的人,而西域也有類似的商人,前往大炎王朝進行貿易往來,而這些商人,不管是大炎的商人,在西域做生意,還是西域商人在大炎王朝做生意,其實都不會遇到太過于危險的事情,畢竟,敢從事兩國貿易的商人,如果沒有點兒實力是肯定不行的,而且雙方的軍隊,都會或多或少的庇佑他們。
但是,這群商人在經過這三百里的無主地帶的時候,往往是最危險的,原因無他,就是因為馬匪橫行,遇到那種好說話的馬匪,無非就是留下一半左右的貨物,就可以通行了,而遇到不好說話的,那自然是貨,我要了,人我也要了。
這些馬匪,說是馬匪,其實都是雙方的官軍,他們白天為兵,晚上為匪,他們把這種搶掠商人的行為,稱之為打柴,或者是殺豬。
也正是因為如此,往返兩國的商人,每次穿越這片無主地帶的時候,都會派出大量的高手護衛,從而確保貨物的安全,雖然有眾多護衛保護,遇到小規模的馬匪,還好說,留下一部分的買路錢,就過去了,可是,如果遇到大型的馬匪,或者幾支馬匪聯合在一起的時候,那這支商隊幾乎已經完了。
當然了,馬匪也不是一團和諧的,既然是無主地帶,那這里自然沒有任何的規矩可言,殺戮才是這里的主旋律,他們不但搶掠商人,也會去搶掠其他的馬匪,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到了最后,在這片無主地帶,真正的大型馬匪,一共有三支大型的馬匪。
一支是屬于西域人組建的馬匪,一支是大炎王朝這邊的人組建的馬匪,還是一支則是一支生活在這片無主地帶的本地人組建的馬匪。
除此之外,還有大大小小六七個中小型的馬匪團隊,不過,他們或多或少都依附于這三支大型的馬匪。
這群馬匪,他們不管負責殺人越貨,同時,還擔負著斥候和探子的任務,每一個馬匪團隊當中,都有雙方的探子,每年因為這些探子而鬧出的命案和戰役,不計其數。
在大炎王朝決定西征的時候,這些馬匪幾乎在很短的時間內,全都消失不見了,這也屬于正常情況,每當有戰事發生的時候,商人不在往返兩國貿易,而這些馬匪也會在第一時間選擇隱藏起來,等到戰役結束,他們就會像雨后的春筍一般,再次冒出來。
作為邊關將士,其實,每年都需要功績上報的,除了正常的戰役之外,自然需要一些的軍功,而想要軍功,就需要拿人頭去換,于是,每年都會有小股的斥候部隊,去往無主地帶打柴、殺豬。
他們殺的人自然就是馬匪了,馬匪搶掠商人稱之為打柴、殺豬,而斥候需要軍功,殺馬匪也稱之為打柴、殺豬,可是,就算這樣,在這片無主地帶上,馬匪還是像韭菜一般,割完一茬又一茬。
秦嘉涆在滅掉漪汾國之后,就直接滅掉了羌國,在京城的人,得知秦嘉涆西征之后,連下兩國,都覺得炎軍軍威勇猛無比,其實,真實的情況不是這樣的。
漪汾國和羌國,兩國的國土面積加起來,也就比海洲略大一點兒而已,而且這兩個國家都貧寒無比,打下之后,并沒有撈到多少好處,反而成為了雞肋,屬于那種丟只可惜,食之無味的存在。
在滅掉漪汾國和羌國之后,秦嘉涆就帶兵攻打白蓮佛國。
白蓮佛國的國土面積比漪汾國和羌國加起來的都要大,人口也眾多,人們的生活水平,跟中原內地自然是無法媲美,但是,比其他的地區還是要強上不上。
漪汾國和羌國雖然也信奉佛教,可是,在漪汾國只有一間寺廟,而羌國也只有一個稱不上寺廟的寺廟,但是,白蓮佛國不同,白蓮佛國的寺廟眾多,而且裝修的無比的奢靡,在白蓮佛國內,很多老百姓居住的都是最簡陋的土坯房或者是茅房房子,但是,他們的寺廟卻無比的華麗,單單寺廟內的佛像,都是用金子制成的,由此可見,佛教在白蓮佛國的影響力了。
當炎軍踏上白蓮佛國的時候,遭遇到了頑強的抵抗,白蓮佛國人口在一百萬左右,在面對炎軍的攻打的時候,他們率先拿出了二十萬的大軍,跟炎軍進行了交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