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已過秋已至,轉眼之間,時間就到了八月中旬。
自西征軍出發之后,全國上下都在關注著這場戰爭的結果,而隨著殷元魁的接連捷報傳來,全國上下頓時陷入了一陣狂歡當中,對于之前西征的兵敗還有海洲的淪陷,都拋之腦后。
其實,在這次西征展開的時候,很多人對于皇帝任用殷元魁為西征大元帥,是頗有微詞的。
出現這樣的情況,其實也是正常的,大炎王朝五位大將軍,除了殷元魁沒有太多的功勛在身在外,其他的四位大將軍,可都是功勛彪炳的存在。
鎮北大將軍夏侯拓,鎮守北方二十余年,抵擋了北蠻一次又一次的叩關,勞苦功高,鎮南大將軍武英叡,鎮守南方十余載,其功勛不在夏侯拓之下,而已經陣亡的鎮西大將軍秦嘉涆,更是在西北鎮守了近二十年,他跟西域的戰役,大大小小加起來有數百場,其功勛更是不言而喻,至于曾經的鎮國大將軍許淳,雖然成為了叛將,可是,他可是有著常勝將軍的稱謂,而唯獨殷元魁,這些年來,一直待在東方,管理著鎮海軍,現如今,鎮海軍還叛變了,說對殷元魁擔任西征大元帥沒有意見,那是不可能的,只是,皇命不可違,既然炎武帝選擇了任用殷元魁,其他人除了在茶余飯后談論幾句,也不敢多說什么。
說實話,對于這次西征,其實很多人還是不看好的,盡管每個人都希望這場大戰可以勝利,可是,從之前的西征兵敗,再加上鎮海軍的叛變這件事出來之后,對于西域,很多人還是很警惕,還帶著幾分畏懼的成分在里面。
不過,這些擔憂和警惕,以及畏懼,都隨著西征軍在西域的接連大捷而被沖散了,很多文人開始各種吟詩作對,贊揚西征軍的勇猛無敵,而武將則直接干脆的多,就是喝酒。
這些人在贊揚殷元魁不愧是國之棟梁的時候,自然也要咒罵貶低前任征西大將軍秦嘉涆的昏庸無能,罵其酒囊飯袋的大有人在,說其不配為鎮西大將軍的人自然也不少,至于秦嘉涆之前在西北邊境,辛辛苦苦鎮守了近二十年的功勛,被人們選擇性的遺忘了。
秦嘉涆的謚號是忠文,看似不低,其實,在武將的謚號當中,這可算不上什么好的謚號。
文官謚號比較多,共計三十三種,正、貞、成、忠、獻、端、定、簡、懿、肅、毅、憲、莊、敬、裕、節、義、靖、穆、昭、恪、恭、襄、清、修、康、潔、敏、達、通、介、安、烈、和。
其中,排在前面的就是文正,文貞了,這兩種謚號,是文官終其一生都想要得到的謚號,只是,真正能夠得到這兩個謚號的文官,卻屈指可數,在大炎王朝近千年的歷史上,除了少數的幾個人得到了文貞這個謚號之外,也只有一人得到了文正的謚號,而這個人就是大炎王朝的開國宰相鄭居中。
文官謚號分為上中下三等,每等分為十一種,大多數文官的謚號,都在是中等或者上等末位選取而已,至于文正、文貞之后的幾個謚號,很少有人獲得,當然,也很少有人獲得下等的謚號,因為一般有這種謚號的人,基本上都被砍頭了。
武將的謚號相對于文官來說,就要少很多了,只有文官的一半而已。
武將謚號分為兩等,一等謚號以武打頭,共計八個,分別是寧、毅、敏、惠、襄、順、肅、靖;二等謚號以忠打頭,總計也是八個,分別是文、武、定、烈、簡、肅、毅、敬。
大部分武將,都會選擇以武打頭,功勛卓著的人,會在一等的謚號當中選取,而功勛一般,或者碌碌無為的人,也會以武打頭,在二等謚號當中選取一個,而一些生前職位不高,但是,功勛卓著的武將,會以忠字打頭,在一等謚號當中選取一個,算是對其一生的肯定,很少有人會以忠打頭,又在二等謚號當中選取謚號的,因為這是對一個人一生的否定。
秦嘉涆的謚號忠文,看似是對其一生的肯定,但是,其實算是一種惡謚了,究其原因,還是因為他把大炎二十萬將士,葬送在了西域。
在西征兵敗傳回京城,關于對秦嘉涆的謚號,朝堂上是爭論了很久的,很多人都提出,給其忠烈的謚號,忠烈放在現在,那絕對是一個褒義詞,可是,放在古代,可是一個貶義詞。
除了忠烈這個謚號之外,還有人提出,給秦嘉涆忠敬的謚號,不過,最終在一眾大臣的商議之下,給了秦嘉涆忠文的謚號,雖然不是什么好謚,但是,也稱不上什么惡謚,算是不高不低的一種謚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