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這么說,南榮秋歌的每一次叩關,都能在很大程度上解決北蠻人過冬的問題,可以少死很多人,如此的功績,如此的恩德,其他人怎么可能不尊重他呢?
不過,現如今的南榮秋歌早已經去世了,他死在了十四年前。
炎武帝李建業登基之后,為了坐穩龍椅,選擇了御駕親征北蠻,那一次,面對氣勢洶洶的大炎軍,北蠻遭受了重創,伴隨著數十萬大軍從嘉州城出關,一路橫推過來,前線的將士,在面對炎軍的鐵騎的時候,說完全沒有抵抗力有些夸大其詞了,但是,說打的旗鼓相當那是高看他們了。
短短大半年的時間,就有三分之一還多的疆土被炎軍占領,而這個態勢還在不斷的擴大,到了元符二年的時候,炎軍距離北蠻的王帳,也就五百里的距離。
五百里是什么概念,對于北蠻人的輕騎兵來說,完全可以有一天一夜就能趕到。
面對這種情況,王帳不得不開始后撤,而單于后撤了,自然需要有人斷后,跟炎軍對峙,爭取時間,而當時,北蠻當中的大將軍,大多數都是上了年紀的人,其中又有不少人,在之前跟炎軍的作戰當中,或者是魂歸長生天,或者是身受重傷,亦或者是被俘了,能夠擔當大任的人,屈指可數,而南榮秋歌作為北蠻第一猛將,這個任務自然交給他了。
南榮秋歌當時帶領著不到二十萬的大軍,跟炎軍展開了一場生死對決,那一戰,一打就是三個月的時間。
在那一戰當中,不到二十萬的大軍,被打的只剩下七萬不到了,由此可見,當時那場戰役的慘烈程度,眼看著就要堅持不住,抵擋不住炎軍的進攻,南榮秋歌做出了一個迫不得已的選擇。
刺王殺駕!
因為當時是炎武帝御駕親征,所以在南榮秋歌看來,只要殺死了炎武帝,那這場戰役就可以暫時告一段落了,于是,南榮秋歌以五萬人作為誘餌,他親自率領兩萬人,進行了一次刺殺行動。
五萬人的誘餌,是一個很大的手筆,他們就是去送死的,而這五萬人都是身經百戰,一次次從死人堆爬出來的,更是跟隨南榮秋歌很多年的老卒,其中,有半數以上的人,年齡都在四十歲以上了,而南榮秋歌卻讓他們去送死,他們沒有任何的反應,伴隨著戰鼓擂響,沖鋒的號角吹起,他們集體開始了沖鋒。
當時,北蠻軍跟炎軍的距離是三十里,而炎武帝的君賬距離他們八十里,而南榮秋歌對這五萬人的命令只有一個,用五萬人作為代價,推進五十里。
那是一場自-殺式的沖鋒,也是一場自-殺式的作戰,五萬人卻打出了五十萬人的氣勢,天還未亮,北蠻軍就開始沖鋒了,這一戰,從黎明一直打到黃昏。
無數人在前進的道路上倒下,然而,卻有更多的人,繼續前行,那片原本是香草依依,草長鶯飛的土地,徹底被鮮血染紅。
戰爭從來都是殘酷的,血腥的,無情的,仁義道德,在這里就是一句廢話,在戰場上,只有兩個結果,要么自己殺死敵人,繼續沖鋒作戰,要么自己被敵人殺死,永遠的長眠下去。
在南榮秋歌的帶領下,這一支五萬人的軍隊,給炎軍造成了極大的傷亡,事后統計,在這一場戰役當中,炎軍這邊傷亡人數,高達十萬之多,其傷亡程度,幾乎是北蠻軍的兩倍還多。
也正是因為這支五萬老卒的悍不畏死,他們成功的把八十里的距離,拉近到了三十里,當他們抵達這個位置的時候,五萬老卒,最終活下來的,不過一千三百人而已,而且大多數人都已經到了瀕死之際,到了這個時候,他們其實已經是強弩之末,沒有作戰能力了。
當時,在面對這種情況的時候,炎軍這邊,有不少將領紛紛請求炎武帝后撤,然而,炎武帝沒有,他不但沒有后撤,反而還前行了十里,就站在高高的站臺之上,雙手柱劍,看著帶領著最后兩萬人的軍隊向自己殺來的南榮秋歌。
原本三十里的距離,被炎武帝自己拉近到了二十里,看似給了南榮秋歌一個很好的機會。
伴隨著黃昏的到來,而兩萬人發起了最后的沖鋒,他們悍不畏死,在他們眼中,只有一個目標,那就是那個身穿一身明黃色龍袍,站在站臺上的那個男人,所有人都很清楚,只有殺了那個男人,他們才能活下去,北蠻這個王朝,才能繼續維持下去。
十五里!
兩萬人,還剩下一萬五!
十里!
一萬五千人,只剩下八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