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很多家族,能夠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下去,其底蘊愈發的深厚?
就是因為他們站的位置很高,看到的東西比一般人多很多,接觸的人也比一般人多很多,其眼界比一般人寬,學識也比一般人豐富,畢竟,書本上的東西,只是教人做事,而經驗和閱歷是教人做人的,做人做事兒是相輔相成的,每一個成名的人物,學識和閱歷都是缺一不可的。
長輩看待晚輩,除了觀其學識之外,更重要的還是看其心性如何,一個人心性不好,就算其學富五車,才高八斗,依舊不被人喜,而許一凡在這兩者上面,都做的很好。
“你的策略很好,不過,戰場之事,瞬息萬變,此一時彼一時,我們根據你的策略進行了一些改動,我說一下,你看看是否合適。”
殷元魁跟許一凡說話的架勢,就是家中長輩在跟晚輩討論某件事一樣,要有多和藹就有多和藹。
“大帥請。”
殷元魁也沒有拐彎抹角,直接把之前他們商議的結果,還有做出的決定,詳細的跟許一凡說了一遍,許一凡聽完之后,時而皺眉,時而舒展眉頭。
殷元魁在說完之后,看著許一凡,笑著問道:“賢侄,這么做,可有不妥之處?”
聞聽此言,許一凡連忙搖頭,笑著說道:“大帥不愧是大帥,所思所想無比周全,并無不妥之處。”
這算是拍了一記馬屁,而且拍的無比的赤-裸裸,如果是別人這么說,殷元魁就當沒聽過,但是,許一凡這么一說,殷元魁卻哈哈大笑起來,顯然,對于許一凡這記馬屁還是很受用的。
許一凡這么說,其實,也不全是拍馬屁,許一凡之前留下的策略是兵分兩路,看似沒有什么大問題,但是,他畢竟來西北時間不長,盡管匯集了不少有關西北的情報,但是,人力有時窮,有些東西,他還是給忽略了,比如北宛國這件事。
燕王李剛到底為何有起兵造反的舉動,緣由許一凡不清楚,但是,他明白,燕王選擇這么做,肯定有他的道理的,至于他為何起兵,原因其實并不重要,重要的防止他真的造反,或者轉投敵國。
按照許一凡之前得到的情報,燕王起兵是肯定的,許一凡以為,燕王會趁著西域聯軍攻打康城的時候,直接出兵拿下西北三洲,直接陳兵于玉門關。
做好的結果,是玉門關在得知西北三洲被燕王占領之后,第一時間增兵,能夠守住玉門關,讓中原百姓免收戰爭之禍;
最壞的結果,自然是燕王兵峰勢不可擋,以極快的速度拿下西北三洲之后,直接拿下了玉門關,等其拿下玉門關之后,不管是進,還是退,都占據了絕對的優勢。
然而,聽殷元魁說,燕王雖然起兵了,可是,他并沒有按照許一凡所想的那樣,第一時間拿下西北三洲,然后攻打玉門關,他僅僅只占據了庭洲而已。
燕王這么做,看似是造反了,可是,嚴格來說,他這并不算真正意義上的造反,如果燕王真的要造反的話,不管其是否攻打玉門關,只要他占據了西北三洲,那殷元魁這十幾萬的西征軍,就徹底的淪為了孤軍,還有那數十萬的徭役,也會淪為孤魂野鬼。
要知道,現如今的大炎王朝,可是沒有多余的力量平叛的,能夠制衡燕王的十五萬大軍,也只有殷元魁的西征軍,燕王只要占據西北三洲,就完全切斷了西征軍的退路,這個時候,西征軍既要面對西域聯軍的進攻,還要防止燕王在背后搞偷襲,一著不慎,西征軍就會全軍覆沒。
這是許一凡當初最擔心的事情,也是他為何要讓西洲刺史封智鑫一定要康城的原因了,運送囚犯來康城,這只是幌子,囚犯是不少,可是,根本犯不著讓一洲刺史親自押解吧。
許一凡讓封智鑫前來,就是準備在打退西域聯軍之后,讓封智鑫帶著部分西征軍,回到西洲,組建和掌控西洲和沙洲的地方軍,提前做準備,防止西征軍的后路被斷,只是,他的動作還是晚了一步,燕王起兵的時間比他預料的還早。
之前,許一凡覺得,如果他是燕王的話,要起兵的話,肯定是在康城失守之后,他再起兵,讓西征軍在丟失了康城這個重要的軍事要塞之后,沒有太多可供選擇防守的地方。
在這種情況下,西征軍只有三個選擇,要么,跟西域聯軍繼續死磕,正面硬剛,只是,其結果肯定不會太理想;要么,在康城丟失之后,直接朝西洲城后撤,趁著西域聯軍沒有追擊過來之前,跟燕王的軍隊打一仗,重新奪回西洲城,至于結果,應該在五五開;最后一個選擇,自然是并入燕王的大軍當中,不過,一旦西征軍選擇并入燕王的軍隊,那西征軍就沒有主導權了。
然而,燕王起兵的時間,選擇的很奇怪,康城還未失守,他就起兵了,這是許一凡最想不通的地方。
“大帥,燕王起兵的時間有問題。”許一凡緊蹙著眉頭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