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安德烈敢領兵作戰的時候,就遇到了還不是鎮國大將軍,而是鎮西大將軍的許淳,安德烈初生牛犢不怕虎,主動挑釁許淳,雙方狠狠地打了一架。
戰役的過程就不過多贅述了,只說戰役的結果,在那一次戰役當中,安德烈麾下五萬大軍,而且還是精銳部隊,許淳這邊卻只出動了一萬多人,兵力懸殊,看似是安德烈穩贏的局面,卻被許淳打的抱頭鼠竄,一觸即潰,五萬大軍除了戰死的,大多數都被俘虜了,剩下的也只有帶著安德烈一路奔逃的百余人而已。
打了敗仗不要緊,關鍵還是被人以少勝多給打敗了,最關鍵的是,對方出動的一萬多人,還不是什么精銳部隊,就是預備軍而已,如果不是對方沒有窮追不舍的話,安德烈估計才領兵就涼涼了。
如果說一般的將領,在吃了這么大虧,肯定會產生心理陰影的,不說畏懼如虎,多多少少也會產生畏懼之心,可是,安德烈沒有,他不但沒有在那一戰之后,信心受損,反而是斗志昂揚,戰敗之后,他一邊繼續招兵買馬,一邊總結經驗,準備繼續跟許淳作戰。
之后,安德烈又先后跟許淳打了幾仗,勝負都有,輸多贏少,不過規模不大,看起來有點像小孩子過家家,但是,安德烈卻每次都能全身而退,可見此人的能力不同尋常。
在許淳離開西北,秦嘉涆晉升為鎮西大將軍之后,兩個人在之后的二十余年的時間里,大大小小的戰役打了無數,勝負都有,在六-四之間,還是輸多贏少,但是,安德烈卻不斷的總結經驗,每次跟秦嘉涆作戰的時候,他都能學到一些新的東西,化為己用,給鎮西軍帶來很大的麻煩,由此可見,此人的學習能力之強。
安德烈從不已能打著稱,但是,卻以耐打著稱,簡直就是打不死的小強,不管敗的多慘,不管對手是誰,每次戰敗之后,他都能卷土重來,不斷的提高自己,在勝利的天秤上,不斷增加砝碼。
康德和安德烈是兩個極端,康德輕易不出手,一旦出手,往往都是雷霆一擊,一擊斃命的存在,其年輕的時候,大戰小戰打了無數,在一般的戰役上,康德表現的平平無奇,不溫不火,可是,每當遇到一些艱苦卓絕的戰役的時候,他總是能完成別人完不成的任務,其中就以當年他以少勝多,打敗北蠻精銳部隊的那場戰役了。
等康德上了年紀之后,他親自帶兵打仗的次數越來越少了,但是,其威望卻越來越大了,尤其是他麾下的直系部隊,又是西域精銳當中的精銳。
康德始終奉行一句話,兵不在多而在于精,每當遇到一些難打的硬仗的時候,往往都是他麾下的這三萬多人頂上去,而這三萬人頂上去之后,無論傷亡多大,只要康德不下令撤退,哪怕這三萬人打的只剩下一個人,也會繼續戰斗,由此可見其治軍之嚴苛。
崇拜康德的人,對其無比的崇拜,瞧不起他的人,更是無比的鄙夷他,因為每當康德親自帶兵作戰的時候,他的部隊往往是傷亡最大的,其中,最經典的戰役,就是在十多年前,康德跟北蠻的一場戰役了。
三萬對八萬,看似兵力并不懸殊,可是,北蠻的八萬人可是精銳當中的精銳,面對這八萬北蠻的精銳部隊,康德親自披甲上陣,指揮其直系的三萬人跟其作戰。
這一戰,打了十天,雙方是晝夜不息的作戰,從白天打到晚上,又從晚上打到白天,十天時間,雙方總計傷亡了有八萬多人,其中康德的三萬多人,打到最后,只剩下三千多人,而北蠻的八萬人,最后還能繼續作戰的,也不到兩萬人。
可是,就是這樣,北蠻最終還是選擇了撤兵,并沒有繼續作戰,而康德也再一次揚名西域,只不過,其代價很大。
康德能打是真能打,但是,其麾下的士卒,卻往往都待不長久,每年,都有人從其直系部隊調離其他地方的將士,不管是將領,還是普通士卒,他們的離開,康德從來不阻攔,只是冷眼旁觀,不過,離開可以,在想回來,那就想也不用想了。
正所謂,鐵打的降龍大將軍,流水的是降龍軍。
這一次,已經八十多歲的康德,再次披甲上陣,去攻打北宛國,卻沒有拿下,倒不是康德年邁,勢力大不如前了,而是因為他帶的這五萬人,不是他的嫡系部隊,而是從西域諸國當中抽調的聯軍,這些人跟他的降龍軍,簡直無法同日而語。
在北宛城,康德跟許凱歌打了好多天,卻始終沒有取得太大的效果,但是,戰果還是有的,如果給康德時間,按照他的戰術,繼續穩扎穩打的話,最多半個月,他就能拿下北宛城,到時候,連同許凱歌在內的五萬西征軍,包括北宛國的軍隊,一個都沒想活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