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北宛國的居民早就想遷徙了,可惜的是,大炎王朝不肯接納他們,不單單是大炎王朝,西域和北蠻都不愿意接納他們,因為在這三國看來,北宛國一個賠錢貨,誰沾上都要賠本。
不過,現在這種情況,想要進一步穩定西征軍的后方,像北宛國和石族,都是爭取的對象,因此,在進入北宛城的第三天,童真就開始著手他們的遷徙工作。
有了這些人的加入,給童真的遷徙工作增加了不小的負擔,但同時也減輕了他們的負擔,不管是北宛國的人,還是石族的人,在得知童真的遷徙任務遇到阻力和問題的時候,他們主動幫忙。
之所以這樣,一方面是向大炎王朝展現他們的價值,另一方面還是為了他們,因為他們距離西洲最遠,遷徙是最后才開始的,如果前方的人遲遲遷徙不完的話,那一旦康城失守,西征軍敗了,西域聯軍過來之后,他們就會首當其沖,說不定會被西征軍給拋棄的,他們可不想被拋棄,與其說他們是在幫童真,不如說他們是在幫助自己。
不管是因為什么,在有了這些人的參與和幫助之后,整個遷徙工作,進行的相當順利,大大的提高了效率,這算是一個好消息。
好消息有了,壞消息也接憧而至。
首先,許一凡雖然在之前的戰役當中,并沒有殞命,但是,他卻遭到了許凱歌的追殺,從沙堡鎮一路逃往了碎葉鎮,當許一凡并沒有就此停下腳步,反而繼續往西。
根據秦之豹傳遞回來的最新消息,六月九號,許一凡不知道用了什么手段,成功的穿過了碎葉鎮,而追殺許一凡的許凱歌,卻在碎葉鎮跟耶呼弟展開了一場大戰。
這一戰,雙方兩敗俱傷,最后還是在秦之豹帶著大隊人馬趕到的時候,耶呼弟選擇了撤退,西征軍趁機占領了碎葉鎮。
在這一戰之后,許凱歌的五千人,只剩下了兩千余人,可他卻在耶呼弟撤退之后,并沒有放棄追殺許一凡的決心,他帶著這兩千余人,穿過了碎葉鎮,深入西域,繼續追擊許一凡。
秦之豹本來也打算追上去的,可是,耶呼弟在撤退沒多久之后,就帶著數千人,再次殺了回來,秦之豹被迫子啊碎葉鎮跟耶呼弟展開了數次激戰,最終,耶呼弟不敵敗走,秦之豹也被迫留在了碎葉鎮,至于許一凡和許凱歌,在他們離開碎葉鎮之后,就此失去了消息。
其次,之前為了營救許一凡,殷元魁讓寧致遠帶領三萬人,率先挑起跟燕王軍的戰爭,寧致遠不負眾望,帶著三萬人一路殺了涼州腹地,距離涼州城,也只有百里之遙,可最終,他還是被迫后撤,重新回到了涼州和西洲的交界處,展開了對峙。
燕王雖然起兵,卻并沒有造反,殷元魁此舉給了燕王一個很好的由頭,燕王借助此事,大做文章,不單單在涼州和庭洲,說朝廷如何對不起他燕王,還多次寫信送往長安,質問炎武帝為何要如此對待他這個叔叔。
這件事在發生沒多久之后,就傳回了長安,引起了極大的轟動,朝野上下就這件事,分為了三派,有人站在了燕王這邊,有人站在了殷元魁這邊,有人則選擇了觀望。
站在燕王這派的,大多數都是朝中老人,他們在先帝在世的時候,就在朝中為官,跟燕王的關系本來就不錯,而之前提出以安撫為主的建議,就是他們提出的。
當然了,在這些人當中,也有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比如李建業和李建澤的人,都在其中搞風搞雨的。
站在殷元魁這邊,大多數都是武將,殷元魁是大將軍,雖然其常年待在東方,也極少參與作戰,可是,在許淳作亂被誅,秦嘉涆戰死的情況下,大將軍所剩不多的情況下,他們不站在殷元魁這邊,還能站在誰那邊?
不過,大多數人還是選擇了作壁上觀,保持中立,不偏不倚,冷眼旁觀,看著這兩方撕逼,說到底,這件事最終怎么處理,還是得看炎武帝的意思。
對于這件事,在北宛城事了之后,炎武帝終于做出了決斷,雙方各打五十大板,一方面下旨斥責燕王擁兵自重,一方面下旨斥責殷元魁擅自對藩王開戰,雖然圣旨上的言辭很是嚴厲,但是,明眼人都看的出來,炎武帝這是不打算深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