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下來的半個月的時間里,炎軍和西域聯軍又展開數十場小規模的戰役,一部分是沒有跟上大部隊,被沖散的散兵游勇,匯集起來臨時逐漸的敵軍,一部分是以耶呼弟統領的軍隊,剩下的則是一些小型勢力的敵軍。
戰火依然沒有熄滅,不過,相對于之前的康城之戰,還有丹賽之戰,這些戰役都算不上戰役,一切都逐漸歸于平靜,這場歷時近三年的戰爭,炎軍在付出近數十萬將士的性命,終于從西域手中打下了十八座城池,也守住了這十八座城池,這可是炎朝建國之后,前所未有的事情。
決戰雖然結束了,可各種矛盾也在炎軍當中逐漸凸顯出來,這一次決戰,除了西征軍之外,還有燕王軍,以及西沙兩洲的地方軍,還有許一凡的私人軍團,另外就是石狼所在的石族大軍,馬?所在的馬族大軍,以及古沫汐所在的南唐大軍,除了這些之外,還有由江湖人士逐漸的臨時軍團。
此刻的炎軍是一個很龐大,也很復雜的軍隊,各種勢力縱橫交錯,決戰的時候,自然是除了沖鋒還是沖鋒,而大戰之后,自然就要開始瓜分利益了。
軍功占據首位的,自然是西征軍無疑了,畢竟,康城在內的十八座城池是西征軍打下來的,在這方面無需質疑什么,可是,西征軍的傷亡也是最慘重的。
殷元魁當初帶著三十萬西征軍奔赴西北,跟西域作戰,前前后后打了一年多,近兩年的時間,這三十萬將士,大部分都已經戰死沙場,活下來的將士,也才五分之一左右,而后來陸陸續續投入其中的將士,也有近三十萬左右,也在這場決戰當中,折損大半。
別的不說,單單只說西征軍當中的軍營編制番號,很多番號都給打沒了,在數次整軍當中,有的番號更是直接被取消了,而現在打贏了,這些全營陣亡的番號,是不是該重新建立起來?
如果要恢復番號,那就會多出很多官職,可這些官職不可能全都給西征軍的將士,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當官的,也不是所有人都能當好官的,尤其是武將。
如何建立西征軍的編制,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而殷元魁面對的問題還遠遠不止這些。
拋開西征軍不去說,西沙兩洲的地方軍,功勞也很大,雖然單純以殺敵人數而言,這些地方軍肯定比不上其他軍隊,可單單就后勤這方面,若是沒有他們的鼎力支持,別說打贏這場決戰了,就是能否守住康城都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另外就是石族大軍,燕王的燕王軍,還有其他的軍團,該如何劃分功勞,又是一個很大的難題。
像石族大軍,馬族大軍,還有古沫汐的軍團,這些對于炎軍內部而言,都算是外人,盡管他們在這場戰役當中,出力頗多,建功良多,可那也是因為他們別無選擇,有求于炎朝,那是不是只要把之前答應他們的事情,做到就可以了,不用再分軍功給他們了?
想法不錯,然而這可能嗎?
當然不可能,尤其是石族大軍,在這一場史詩級的大戰當中,投身戰場的石族人雖然不多,可也有一萬人,而這一萬人幸存下來的,不到半數,付出了如此巨大的代價,一點功勞都不分,說得過去嗎?
還有就是燕王軍,拋開燕王的藩王身份不去說,這場大戰,燕王軍是僅次于西征軍的主力,傷亡也不小,功勞該給他們多少,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最最重要的,還是許一凡的私人軍團,不管是蒯罡統領的奴隸軍,還是文星辰所統領的俠義軍,亦或者是乞活軍,還是死灰營,他們的人數雖然不多,可在戰場上立下的功勞可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死灰營和乞活軍這兩支軍隊。
人心這東西往往是最復雜的,在巨大的利益面前,沒有誰不動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