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連坐三級,就是犯事之人,往上推三級,往下推三級,上下七級,一旦出事兒,這些人都逃脫不了干系,輕則降職,重則直接斬首。
如此一來,諸如殺良冒功的事情就極少發生了,而對待俘虜的態度,則一直未曾有過太大的變化,往往一場戰役下來,俘虜往往是很多的,可能一支萬人軍隊,打完之后,陣亡大約在三千人左右,潰逃有三四千人左右,而剩下的人則會淪為俘虜。
對待俘虜,炎軍當中也有詳細的軍規,對于那些強硬分子,自然是一殺了之,既起到了殺雞儆猴的作用,又能鼓舞士氣,宣泄將士們心中的仇恨,而對于剩下的那些俘虜,要么被發配淪為苦役,從事各種重體力勞動,最終活活累死,要么就是被收編,而被收編的俘虜,淪為蟻軍。
至于說像許一凡這般,能夠把大部分的俘虜收為己用的情況,在歷史上也不是沒有,可這樣做,往往需要很大的耐心,也需要有人能震懾住他們,而一旦出現意外,比如軍隊吃了敗仗,或者能威震他們的人離開或戰死,那嘩變是極有可能發生的。
類似的事情,曾經多次上演,而這也導致很多武將,對待俘虜,往往都是一殺了之,或者發配為苦役。
這場大戰打下來,雙方損失都極其慘重,炎軍近五十萬的兵力,折損過半,而西域聯軍的七十萬兵力,折損的更多,一場大戰下來,雙方戰死的人數,已經超過三十萬人,這是近三百年來,規模最大的一場的大戰,也是死亡人數最多的一場大戰。
其實,真正戰死在戰場的人,并沒有這么多,很多人其實是死在重傷之后的并發癥上的,不過,人死了就是死了,不管怎么說,他們都是為國捐軀。
大戰結束之后,炎軍這邊俘虜了近二十萬的俘虜,其中以傷員居多,就這么多俘虜該如何處理,炎軍當中有不同的意見。
童真為首的將領,認為應該直接坑殺,畢竟其中傷員太多了,單單為了救治他們,就需要浪費無數的物資,與其費勁巴力的救治他們,不如直接殺了算了,這樣又可以增加一筆軍功。
以韓德厚為首的將領,則認為這些人應該留著,可以作為跟西域談判的籌碼,就算談判不成,這些俘虜也可以作為苦役使用,幫忙修筑城墻之類的事情。
以秦之豹為首的將領,則想著是不是可以從這些俘虜當中,挑選一批,收為己用,獨立成軍,畢竟,這一戰下來,炎軍的折損很大,而炎朝面臨的外敵可不止西域,還有北蠻和南唐,若是能把這近二十萬的俘虜收為己用,哪怕只是收服半數,或者只有三分之一,也可以極大的緩解其他兩軍的壓力。
對于這三種態度,殷元魁并沒有急于做出選擇,對待這些俘虜,殷元魁只是選擇冷處理,也就是不處理,對待傷員,簡單的治傷,能活下來,那是他們命好,若是死了,那無妨,至于其他的,暫時殷元魁并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
現在,炎軍這邊有很多事情要忙,忙著打掃戰場,忙著救治傷員,忙著收斂將士們的遺體,以及各種其他的善后工作,當然最重要的,還是面對西域方面小股軍隊的襲擊。
炎軍的傷員很多,盡管有了臨時戰地醫院的存在,可每天還是有很多將士在痛苦當中死去,為了救治更多的傷員,除了那些在抗疫期間的軍醫之外,湯芮和西沙兩洲的刺史,又從軍中和民間召集了大量的郎中和赤腳醫生,奔赴康城,很多儒家子弟和江湖人士,也在這個時候出手幫忙。
大量的物資從玉門關內源源不斷的運來,更難能可貴的是,燕王李剛也拿出了一批價值不菲的物資,用于救治這些傷員。
在大戰結束的第二天,除了殷元魁和一些負傷的將領,帶著傷兵回到康城之外,像童真和秦之豹他們,則帶著主力大軍駐守在丹賽平原,處理善后事宜。
在打掃完戰場之后,見西域聯軍沒有再戰的打算之后,炎軍主力這才撤回康城,開始進行休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