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在戰亂時期,許一凡麾下的這些軍團,是很大的助力,西征軍需要他們,炎軍也需要他們,可現在大戰停歇了,這些軍團在戰場表現的越是勇猛,越是耀眼,其受到的關注就越多,從而引來多方的關注。
現在,殷元魁和李承政他們這些高層將領沒有出手,不代表他們沒有想法,只是現在大戰初歇,有很多事情需要他們處理,顧不過來而已,而其他人則不同。
威逼也好,利誘也罷,趁著這些軍團傷亡慘重,又還沒有形成一定的規模,趁機將他們掌握在自己手里,那是一大助力,若是等到他們恢復和成長起來,再想得到他們,就需要極大的代價。
除了炎軍當中的這些將領和他們背后的勢力之外,隨著捷報送往長安,這三支軍隊不可能不被朝廷注意到,一介布衣豢養軍隊做什么,你想干嘛,難道是想造反嗎?
當然,這個時候,謀逆的罪名肯定不會扣下來,但是,肯定會有人拿這件事說事兒。
封賞肯定會有,而且許一凡預計,朝廷肯定會大大的封賞這三支軍隊,讓其成為眾矢之的,這樣一來,肯定會引起其他武將和軍隊的不滿,而在封賞之后,朝廷肯定會趁機把這三支軍隊編入到炎軍當中,然后就這樣不費吹灰之力的從許一凡手中拿走這些軍團。
許一凡會給嗎?可能給嗎?愿意給嗎?
當然不會給,也不可能給,更不愿意給,然而,現在的許一凡已經是廟堂中人,他想不想,愿不愿意已經不是他說了算,當朝廷以大義,以國法壓下來之后,許一凡除了屈服還能怎么樣?
當然,這也只是猜測,也有可能,朝廷會淡化這三支軍隊的存在,而是選擇其他更委婉,更柔和,更隱蔽的手段,想辦法從許一凡手里拿走這三支軍團,如果朝廷采取這種辦法的話,那許一凡不給也得給。
既然如此,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的出現,趁著戰亂尚未平息,朝廷的旨意還沒有下達之前,提前把這三支軍隊撤走,然后讓其消失,未嘗不是一個好辦法。
就這三支軍隊而言,俠義軍可能會很委屈,因為俠義軍之所以時隔十余年,再次匯集成軍,就是想恢復俠義軍的番號,而這次西北大戰,俠義軍再次證明了他們,重新獲得番號,是指日可待,鐵板釘釘的事情,而這個時候,許一凡讓他們離開,難道就不怕俠義軍的將士寒心嗎?
許一凡當然怕,可他也不怕,相對于其他兩支軍團而言,俠義軍可是曾經跟朝廷打過交道,而且是很深的那種,朝廷是什么尿性,他們比誰都清楚,在許一凡沒有徹底在朝堂站穩腳跟之前,俠義軍恢復番號,并不見得是什么好事兒。
即便朝廷給俠義軍恢復了番號,那統領俠義軍的還會是許一凡嗎?
當然不會,就算炎武帝愿意,其他人也不愿意,現在西北的戰事是告一段落了,可北蠻那邊呢,南唐那邊呢?
朝廷既然恢復了你俠義軍的番號,那作為回報,你們是不是應該為朝廷做些什么,在證明一下自己呢,比如去北蠻,跟北蠻軍干一架,或者去南夷,跟南唐軍干一架。
而一旦俠義軍再次置身戰場,不管是面對北蠻也好,還是南唐也罷,都會遭到刻意針對的,如此一來,俠義軍的傷亡肯定會很慘重,幾番大戰下來,這支才恢復編制和番號的俠義軍,還能剩下幾個,很難說。
更何況,不單單只有大炎有俠義軍,在俠義軍被締造出來之后,在其沉寂的這些年,北蠻、西域、南唐可都有樣學樣,締造出屬于他們的俠義軍,比如這次跟西域的作戰當中,那些苦行僧軍團,不就是西域版的俠義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