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三軍統帥,指揮能力要強,可管理能力更要優異,話語權要足夠重才行,若是在軍中出現一個可以跟主帥相提并論的人,這是軍中大忌,在戰時,這種情況可以出現,也可以容忍,可戰平之時,這種情況是萬萬不能出現的,俗話說一山不容二虎,更何況是軍中呢。
李承政是皇室成員,還是炎武帝的堂弟,可他在進入西征軍之后,不一樣要以殷元魁馬首是瞻嗎?
許一凡來到康城之后,做了很多不屬于他的事情,說到底,他只是一個參將而已,不說殷元魁、李承政這些將領,單單就童真、湯芮這些將領,其話語權都在許一凡之上。
如果許一凡這個時候,還不知道進退,跑到中軍大帳當中指手畫腳,不管他說的話,做的事是如何的正確,是如何的對炎軍有利,可依舊會讓人感到不舒服,心里別扭,甚至會讓人感覺許一凡這是趁機奪權,如果再有別有用心的人,趁機扇陰風,點鬼火,那許一凡的好心就會變成惡意了。
再有就是,大戰雖然告一段落了,可是,小規模的戰役還未曾停歇,正是讓其他將領趁機撈取軍功的機會,比如把那些散兵游勇給剿殺了,在比如把耶呼弟這個西域大將給擒獲,或者給誅殺了,都是大功勞。
除了這些戰場上殺敵的功勞之外,像處理大戰之后的善后事宜,也是軍功的一部分,如果許一凡連這些事兒都做了,那其他人做什么,難不成搬個小板凳,嗑著瓜子,在那看戲不成?
眾怒難犯,一旦許一凡真的這么干了,那之前跟他配合的親密無間的袍澤,可能都會了為了自身的利益,跟許一凡產生沖突的,就算這些將領不計較什么,可他們麾下的那些人呢?他們難道不多想嗎?
投身軍伍,本身就是把腦袋拴在褲腰帶上的賭命勾當,誰不想在軍中博得一個大好前程,撈取更多的政治資本啊?
真以為之前那些前來拜訪許一凡的將領,單純是來籠絡感情的,更多的人還是來試探許一凡的,看看這個年少成名的白袍小將,懂不懂得做人,懂不懂得為官。
現在的許一凡,最好是什么別做,現在的他,不管做什么,說什么,都有無數雙眼睛盯著,本來現在內部就功勞的事情,已經出現了矛盾分歧,如果許一凡這個時候再站出來,那這些矛盾和分歧,不斷不會被壓制下去,反而會瞬間變得尖銳起來。
文星辰作為一個曾經陪伴許淳征戰沙場的人,他豈會不明白這其中的道道,本來,在許一凡醒來之后,他還想提醒許一凡一二的,可看到許一凡已經知道該怎么做之后,他就放心下來,這段時間,之所以還留在這里,就是擔心許一凡少年心性又上來了,把自己置于危險之中而不自知,現在看來,他的這個擔心有些多余了。這段時間,許一凡是兩耳不聞窗外事,專心帶人搞燒烤,當然,他也不是什么都沒做,恰恰相反,在這段時間里,許一凡反而做了很多不為人知的事情,比如放權,比如自污。
放權的事情,很簡單,石族大軍在這次戰役當中,表現的十分亮眼,之前對石族拿下弓月城,殺害炎軍將士,還有之后攻打北宛城的事情,而心生芥蒂的人,也在這個時候,慢慢接納他們。
本來,石族加入炎朝陣營,是許一凡跟石安懋等人談的,按理說,現在大戰停歇,石族還應該是許一凡去負責才對,可許一凡沒有,他雖然沒有離開府邸去見殷元魁,卻也給殷元魁寫了一封信,在信上詳細的說明了他跟石族達成的協議,以及之前的一些設想和安排。
不過,這些協議和安排,在經歷了這場決戰之后,很多東西都要重新談,重新安排,而這個任務自然是殷元魁李承政這些大佬去負責,而談成之后,收服石族的功勞,就是他們的,跟許一凡關系不大,至少明面上是這樣的。
除了石族之外,馬族也是如此,馬?在離開之前,許一凡就直接告訴他,你想要在炎朝立足,該怎么談就怎么談,我不過問,而炎朝這邊提出什么樣的要求,能答應的,不能答應的,也需要你自己考量,無也不過問。
換而言之,馬族若是能夠跟炎朝談攏,加入到炎朝陣營,那這也是一個極大的功勞,而這個功勞誰能得到,那就要看殷元魁他們怎么安排了。
對于談判的結果,許一凡不擔心,談攏是必然的事情,至于細節如何,那就要看他們彼此之間怎么談了,但是炎朝肯定會虧待馬族,而馬族也不會要求的太過分。
除了把這兩個大功勞送出去之外,許一凡還把其他的功勞,比如殲滅鐵牦牛軍團,俘獲安得利的功勞,也全都送出去了,可以這么說,除了之前立下的那些功勞之外,許一凡在這場決戰當中,并沒有斬獲多少功勞,至少表面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