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一凡每天吃著燒烤,涮著火鍋,小日子過著輕松愜意的時候,殷元魁這邊卻忙的不可開交。
沒打仗的時候,渴望打仗,哪怕是戰死沙場也未嘗不可,當打起仗的時候,又渴望打贏,而打贏之后,又忙碌無比,解甲歸田的想法不止一次的出現在腦海當中,人總是那么的矛盾和糾結。
仗打贏了,將士們欣喜若狂,百姓歡呼雀躍,朝廷一片贊美之詞,可殷元魁卻憂心忡忡。
戰爭告一段落,傷兵怎么處理,軍隊如何整頓,功勞如何劃分,打下的十八座城池如何安置,遷徙的百姓又如何安排,呈交朝廷的戰報又該如何去寫,軍隊當中的關系和勢力又該如何平衡......諸如此類的事情,讓殷元魁一陣的頭大。
別看這些問題很小,可全部加起來,就是一座座大山,這可比行軍打仗,攻城略地要困難的多,畢竟,這個世上最可怕的還是人心。
在許一凡睡醒之后,殷元魁第一時間就得到了消息,他想也沒想,就派人去請許一凡過來議事,然而,許一凡那避而不見的態度,讓殷元魁很是詫異,不過,在詫異之后,他也很快明白這個如日中天的少年郎,心中在想些什么,在忌憚些什么。
派人去邀請兩次無果之后,殷元魁也就徹底的放棄了,如此也好,小小年紀就知進退,是好事兒。
現在的這些問題,很是駁雜,單個處理起來并不復雜,可每一件事的處理,殷元魁都要慎之又慎,斟酌復斟酌,確保萬無一失,才能做出決定。
如果許一凡在這兒,想必那小子應該有很多奇思妙想,處理這些‘瑣碎’的小事兒,應該很輕松,不過,殷元魁并沒有去詢問許一凡。
一來殷元魁不是那種沒有主見的無能統帥,作為一位大將軍,處理這些事情,還是很得心應手的;二來,官職不同,地位不同,職責也不同,有些看似不必要的禮節,還是要注重一二的。
另外,殷元魁也不想把許一凡推到人前,成為眾矢之的,變成靶子,像現在他處理的這些事兒,很多事情都是得罪人的事情,軍功很多,可立功之人也不小,如何分,怎么分,都是有講究的,不可能一碗水端平,也端不平,他是大將軍,他的話自然沒有多少人敢反對,就算得罪人他也不怕,可許一凡則不同,他好不容易站起來,在軍中建立了自己的威望,不能因為這些事兒,讓其他人對他有想法和意見。
當然,就算許一凡現在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說,也會有人對其有意見,可那也只是極少數人。
殷元魁確實很看好許一凡,也很重視這個少年,更想也愿意去庇護一二。
藏拙,是為官的基本操作,許一凡之前雖然不曾踏足官場,可他對為官之道,還是十分老練的。
一個人想要在官場上爬的高,走得遠,待的長久,藏拙是必然的事情,而在藏拙之前,要學會不爭,在這兩件事上,許一凡做的很好。
此時,許一凡不爭不搶,會讓很多盯著許一凡的將領,心中長舒一口氣,因為許一凡的功勞很大,很多,如果許一凡要去爭取什么的話,除了極個別人可以跟其爭一爭之外,其他人也只能干看著。
當好處被許一凡拿走之后,這些沒有拿到好處的人,心中會怎么想?會不會心生怨懟,心生不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