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諸多將領看來,燕王軍這次雖然參與了決戰,而且出力不小,可那頂多也只能算將功贖罪,不賞不罰已經夠可以的,憑什么還要分給其功勞?
對于這個問題,殷元魁只給出了三個理由。
第一,韓德厚是涼州刺史,如果他的燕云十八騎的大力協助,此戰不可能如此之快的結束;
第二,李剛派遣出來的八萬燕王軍,是燕王軍當中的精銳,在這一戰當中,其損失慘重,傷亡過大半;
第三,燕王李剛是藩王,是皇室成員,他之前為何起兵,暫且不去說,朝廷那邊自有定論,而燕王軍在戰場的表現沒有什么可指摘的地方,更何況,在戰爭結束之后,燕王送來了海量的急需物資,讓炎軍少死了很多人。
有了這三個理由,原本對此有意見的人,也只能選擇保留意見,至于有沒有被殷元魁說服,那就未曾可知了,不過,這也不重要了。
在軍功的劃分問題上,眾人的意見不算大,但是,所有人都感到奇怪的是,好幾次議事,殷元魁都不曾提起許一凡,這很不正常,像太醫院那些人,都拿到了一定的功勞,而許一凡卻沒有。
對此,有人曾經提出了疑問,只是,殷元魁含糊其辭,三言兩語就岔過話題,沒有談起這件事。
殷元魁的這種態度,讓所有將領一頭霧水,心中疑竇叢生,有人認為這是殷元魁不喜許一凡之前在西征軍當中大權獨攬的行為,這是打算給許一凡穿小鞋,也有人認為,殷元魁這么做,主要就是不想給許一凡分功勞,但是,更多的人則認為,殷元魁之所以不提許一凡,是因為許一凡立下的功勞太多,不好拿出來說,也無需拿出來說,畢竟,在這幾次議事當中,還有很多功勞是沒有切割劃分的,而這些功勞都跟許一凡有關。
至于這些將領心中在想什么,怎么看待這件事,殷元魁不甚在意,在議事結束之后,他就詳細的一封關于西北戰局的詳情奏折,把炎軍當中大大小小將領的功勞,都一一寫下,然后送往長安。
在做完這件事之后,殷元魁需要處理的就是大戰之后的善后事宜,而其中除了傷員的救治之外,最重要的還是那些戰死沙場的將士們的安置工作。
大戰是打贏了,可死的人太多了,很多將士的遺體,都無法找回,也無法找全,而那些找回來的遺體,并沒有像之前那樣,就地焚燒,而是收斂起來,放入新打造的棺材當中,逐一送往西洲城。
在西征軍第一次擊潰西域聯軍攻打康城之后,去往后方的湯芮,按照許一凡提出的意見,殷元魁和李承政聯合下達的命令,湯芮命人在西洲城的西涼山上,建立了一座石碑,石碑劈山而造,矗立在西涼山的山頂之上。
石碑在豎立起來的第一天,就有戰死將士的名字,被鐫刻在石碑之上,排在第一名的,正是前任鎮西大將軍秦嘉涆,而在那之后,是炎朝第一次西征時候,戰死沙場的二十萬將士的名字。
石碑很高,也很大,負責開鑿建造石碑的,是西北三洲的百姓,而刻字之人,是從中原各大洲內趕來的書法大家,以及各大書院的儒家弟子。
西涼山是西北三洲最大,最雄壯的大山,其高度和雄偉程度,僅次于軍事要塞玉門關,而西涼山位于西洲和涼州的邊境,在西涼山被開鑿之前,燕王起兵之際,面對這一舉措,他并沒有阻攔。
西涼山,有石碑四十萬,石碑之上,刻有戰死將士的名字,籍貫,出生日期,戰死日期,以及其生平戰功,石碑建造的時間很短,至今都才完成了三分之一不到,可是,其投入的人數,卻空前巨大,足足有上百萬的徭役參與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