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秦之豹擔任鎮西將軍這個位置,也算是合情合理,一來,鎮西軍之前就是秦嘉涆在掌管,其戰死之后,子承父業,讓秦之豹來繼承,是理所應當的事情;二來,秦之豹在西征當中,建功頗多,其證明了西北秦家的軍鋒和家風,在西征軍當中,秦之豹只是都蔚,現在成為鎮西將軍是升職,而且是官升三級,算是朝廷對老秦家的補償。
雖然秦之豹沒能成為鎮西大將軍,不過,大將軍這個職位,現在還空懸著,看樣子是為秦之豹留著的,假以時日,秦之豹再立新功,應該就會成為鎮西大將軍,重振老秦家的雄風。
第二,燕王交出了手中絕大多數的燕王軍,編入鎮西軍當中,同時,朝廷把庭洲也劃分給燕王,算是對其的一種補償,然而,庭洲在此之前,就已經落入燕王手中,朝廷這算是空手套白狼,啥也沒有付出,就白白多了近十萬的將士。
很多人以為,燕王在接到這份圣旨之后,肯定會心生不滿,向朝廷抗-議,拒不交出兵權的,然而,燕王李剛的選擇,再次出乎所有人的預料,就在圣旨剛剛進入涼州之后,秦之豹這邊就收到了燕王的兵符,似乎他早就知曉會這樣。
燕王很配合,而且配合的太不可思議了一些。
第三,西征軍既然編入鎮西軍當中,那殷元魁這個大元帥的職位,按理說也該撤掉了,重新成為鎮海大將軍才對,可并沒有,朝廷并沒有在這個時候收回殷元魁手里的權利,反而給增加了不少權利。
圣旨上說,殷元魁依舊是西征軍的大元帥,不過,名稱也從西征大元帥,變成了鎮西大元帥,其總管康城以東,玉門關以西,西北三洲外加十八城的所有軍政大。
換而言之,殷元魁的位置不變,不過手里的權利卻增加很多,現如今的殷元魁,毫不夸張的說,現在整個西北都是他說了算,不是藩王卻勝似藩王,其權利之大,地位之顯赫可見一斑。
除了西征軍本身的改變之外,李承政、韓德厚、童真、房子墨、許睿慈都有了新的任職,而這一系列的任職,也讓眾人一頭霧水。
朝廷罷黜了韓德厚涼州刺史的職務,改由李承政接任涼州刺史,負責涼州和庭洲,兩洲之地的大小政務,擢升韓德厚為征東將軍,房子墨和許睿慈為其副將,待到西北初定之后,無需進京述職,直接去往徐洲,統領徐洲的八萬大軍,準備收復海洲。
童真則帶著田真、解必安等幾位雜號將軍,去往建州,接替秦惠,掌管其麾下的數萬大軍,準備收復福州等地。
至于其他的一眾將領,在官職上都有所提升,其中有不少人可以直接進入兵部任職,而且接替的還是實缺,晉升不少,而隨著這些將領的擢升,他們空下來的位置,也由下面的人頂替上去,至于讓那些人上位,圣旨沒有細說,只是讓殷元魁這位鎮西大元帥和秦之豹這位鎮西將軍,自己看著辦。
另外,就是關于炎軍打下來的這十八座城的安排,圣旨上讓殷元魁他們先穩固好康城這些直面西域的軍事要塞,至于其他的城池,待到西域使團離開長安之后,再做定奪。
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事情。
不過,對于這十八座城池,有三座城被單獨劃分出來,分別是北宛城、石安城、龜茲城。
北宛城原本是北宛國的國都,雖然北宛國只是一個小的不能再小的王國,可其畢竟是王國,在被西征軍拿下之后,北宛城也就相當于滅國了,不過,許凱歌在拿下北宛國之后,并沒有屠戮北宛國的皇室和大臣,反而是留下了他們,哪怕是許凱歌在離開北宛城的時候,也不曾殺害他們。
北宛國的國王和其王國的大臣,在北宛城之戰之后,就被送往西洲城居住起來,說是保護,其實跟圈禁沒有什么區別,而這次圣旨下來之后,讓北宛國國王去往京城居住,而原本生活在北宛國的百姓,可以重新回到北宛城生活,而這座北宛城仍然由北宛國皇室管轄,炎朝只是在北宛城設置了一個都護府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