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宴席風波之后,康城再次變得寂靜起來,這場犒勞三軍的晚會,在持續了三天之后,也徹底結束,盡管將士們還是無法回家,需要鎮守邊關,可是軍心和士氣得到了空前的釋放和凝聚。
宮內的宦官在宣旨完畢之后,就先走一步,返回京都,而戶部在分發完餉銀和撫恤銀之后,又對西北三洲的財政進行了核查和入檔,又對十八城進行了一番勘察之后,也相繼離去。
跟著戶部一起離開的,還有刑部、吏部、兵部的官員,這場持續了近三年的大戰,立功的將士不少,可在此期間犯錯的官員也不少,在封賞之余,自然是對那些不作為,甚至叛離朝廷的官員進行革職查辦,對待這些官員,自然是由刑部和兵部共同處理,因為其中有不少是武將,這些官員是需要押解入京,進行審判的。
刑部這次來,主要是針對這些犯錯的官員的查辦,其中以涼州和庭洲的官員為主,而吏部則是提前來對西北三洲官員的政績進行考核,拉下馬一批,也要擢升一批官員上去,這算是一場西北官場的大地震。
對于這些事情,許一凡并不感到意外,賞與罰往往都是同時進行的,賞罰分明是證明一個朝廷是否公正的體現。
西北三洲外加一個庭洲,四洲之地,除了西洲刺史封智鑫、沙洲刺史蒙楠保住了烏紗帽之外,涼州刺史改由李承政擔任,庭洲刺史改由司馬贊擔任。
除了涼州和庭洲的刺史的職位換了人之外,還有大大小小近百人的官職都發生了變動,不過,大部分官員都是之前的官員,朝廷這次外放過來的官員,其實并不多,加在一起也不過二十余人,而且擔任的都不是重要職位,這算是表明了朝廷對西北的態度。
在刑部、吏部、戶部和兵部的人相繼離開之后,六部當中只剩下禮部和工部的官員。
禮部留在此地,主要是負責在西涼山碑林的建造規格,還有就是碑林建成之后,主持祭奠一事,而輔助禮部的還有欽天監的官員。
六部當中,此次來的最多的,還是工部的人,來了一個左侍郎,三個主事,還有其他一些官員,另外,來的最多的還是大批能工巧匠,他們的職責有三個。
其一,負責西涼山碑林的建造,雖然西涼山碑林是鎮西軍這邊牽頭和負責的,可是,專業的事情還是需要交給專業的人來做,而工部正是專業人士;
其二,負責軍備的修繕,還有康城在內的十八城的建造事宜,連番戰爭下來,康城已經被打的不成樣子,現如今,十八座城池已經納入大炎王朝的版圖,該修復的地方很多,其中最關鍵的就是防御工事的建;
其三,對西北三洲的農事、水利等事情進行詳細的記錄和管理,同時,也從言午堂學生那里學習更多先進的技巧,然后學以致用,在整個大炎王朝進行推廣。
這三件事,無論哪件事都需要很長一段時間,在此期間,這些工部的官員,暫時是回不去了。
戰爭停歇之后,最重要的就是休養生息,而在此期間,這些事情需要大量的人力來實施,如果是以往,想要盡快恢復西北的殘局,需要從關內征集大量的徭役,而現在卻不用。
在這場針對西域的戰爭當中,炎軍最大的收獲,除了拿下了十八座城池之外,就是獲取了百余萬的人口。
就這些人口,殷元魁他們這些武將,跟朝廷來的官員,進行了一番商議,做出幾個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