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知理十六歲中舉,十八歲入朝為官,先是在翰林院修了幾年書,然后又被外放在外地為官,官職不高,一個縣的縣令而已,可別看只是一個縣令,其所在的縣不亞于一個郡,由此可見,當時的炎惠帝對其還是很看重的,而唐知理到任之后,也確實做出了不少成績。
按理說,像這種外放出去的官員,還做出了成績,只要熬過幾年十幾年的,就能一路爬起來,然后回到京城位列中樞,可千不該萬不該,唐知理跟當地的軍隊牽扯上了關系。
若只是普通的牽扯,或者是利益往來,也無可厚非,然而,唐知理跟其糾纏甚廣,不但私人關系不錯,他還娶了對方的女兒,算是政治聯姻,而唐知理也因此成為一洲知府。
可問題是,該軍隊的將領涉及到了一場大案,其在該案件當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而等到事情敗露,其下場可想而知,滿門抄斬,十六歲以上的人都死了,而沒死的那些人,男子為奴,女子為妓。
唐知理自然也被牽連進去,不過,在一番調查之后,發現此人對于此事并不知情,就沒有過多的責罰,只是罷免他的所有官職,剝奪了他的功名,淪為了一個普通人。
沒有了官職,唐知理自然只能回家,若他就此消停下來,還則罷了,可他偏偏不安分,從政是沒戲了,他就開始習武修行,還別說,在這方面,唐知理也非常的有天賦,沒多久就成為了一位小宗師,修行境界更是抵達六品。
在那件事平息之后,過了差不多三年時間,唐知理再次離開家族,踏入江湖,廣結善緣,很快在江湖上也有了一定的名氣,人送外號唐三。
這位聲明在外的唐三郎,不知為何跟南夷的巫蠱教扯上關系了,恰好當時皇宮內發生了一件下蠱的事情,其結果也可想而知,炎惠帝震怒,下旨徹查此事兒,當時很多在大炎王朝的南夷人士,凡是跟巫蠱沾染上半點關系的,基本都沒啥好下場。
這一次,唐知理又牽扯其中,不等朝廷說什么,唐家就率先出手,執行家法,當時,唐居中的父親,帶領著唐家的家臣,離開鄜洲,清理門戶,最后在歸州找到了唐三郎,雙方展開了一場廝殺。
手足相殘,那一場大戰的規模很大,戰況極其慘烈,唐居中父親帶去的數十位家臣,有一大半折損在歸州,而唐居中的父親更是因此失去了一條手臂,最終還是他親手斬殺了這位家族當中最耀眼的成員。
在斬殺唐知理之后,唐居中的父親親手提著弟弟的首級,進入長安負荊請罪,這件事當時轟動一時。
其實,皇宮內出現的巫蠱之禍,跟唐知理沒有半點關系,他認識的巫蠱教的人,也沒有參與其中,雖然他沒有參與其中,可跟敵國之人交好,本身就是大忌,往小了說,是這人是非不分,往大了說,這就是叛國。
事情發生之后,很多人都對唐家的做法很是震驚,大義滅親可不是誰都可以做出來的,尤其是剿滅的還是家族當中最杰出的弟子,下達這個決心的人,該有多大的魄力啊。
然而,事實證明,唐家當時的抉擇是正確的,雖然唐家這些年來,在官場進展不順利,又始終遠離兵權,可是,要說真的一點兒牽扯都沒有,那是絕無可能的,在唐居中爺爺那一輩,唐家其實在鄜洲軍當中,也有了自己的嫡系,只是這件事做的異常的隱秘,至于唐家為何這么做,那就不得而知了。
皇帝難道不知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