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在唐家給封為鄜國公之后,鄜洲軍起初還得到了極大的賞賜,然后在之后的十余年時間里,鄜洲軍被大換血,大部分的武將不是被抽調到邊軍當中,就是被迫解甲歸田,而軍中的士卒,更是多次被輪換到各大邊軍當中,只有武衛軍的將軍,在那之后,全都由李氏宗親來擔任。
唐家之所以在離開薊州之后,能夠平步青云,除了其背后有越王這位大佬之外,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唐家先祖會做人,其先祖把府邸就建立在西城區,而西城區又是最容易出事兒的地方,常言道,君子不立危墻之下,可唐家偏偏就這么做人了,這也是為何唐家后來被歷代君王信任的緣故之一了。
即便唐家在成為鄜國公,失去兵權之后,鄜國公府還是建立在原來的唐家府邸的基礎上,一方面是住習慣了,不愿意輕易挪動地方,另一方面則是為了讓皇帝放心,鄜洲軍在經歷多次大換血之后,其主要的作用,不是拱衛長安,準備隨時救駕,其更多的作用,還是負責監視鄜國公,還有鄜洲其他勢力。
鄜國公府并沒有想象當中那么奢華,建設的如何富麗堂皇,反而很有軍伍氣息,門口的兩個大石獅子,格外的醒目,在鄜國公府內,閑置的地方不多,而閑情雅致,用來下棋作畫的地方也不多,反而在其后院當中,建立了一個很大的校武場,專門讓家族弟子在其中練武。
另外,在鄜洲城除了儒家建立的一座書院之外,還有一家私塾,說是私塾,其實跟書院差不多,其規模之大不亞于許一凡在東海城建立的起點書院。
唐家的所有弟子,從出生開始,生活都很樸素,既要習文,又要習武,習文則必須要求唐氏書院讀書,然后參與科舉,至于能否中榜,就看其個人能力了,若是中榜之后,那自然就是入朝為官,若是沒有中榜,就需要回來接手經營一些家族產業。
至于說習武,純粹算是家風使然,盡管大多數家族弟子在習武之后,并不會進入軍伍當中,可有武藝在身,出門辦事還是方便的很,畢竟,有時候跟人說話,拳頭硬比講道理更有效。
鄜國公府內,收藏的兵器眾多,十八般兵器樣樣都有,不過只是用來收藏和平時習武之用,兵器不少,唯獨沒有甲胄,要知道,私藏甲胄,或者是鍛造甲胄可是大罪,從某種程度上說等同謀逆,越是身處高位的人,越是不能有這些東西,而像許一凡那般,到了東海城就敢自己生產鍛造兵器甲胄的做法,還是極少數存在。
一來,東海城距離長安太遠,即便許一凡能組建一支軍隊,規模也不大;二來,東海城距離鎮海軍的大本營不遠,許一凡的所作所為其實都在這些大人物的注視之下完成的,若是沒有上面的人默許,就許一凡那點操作,早就被誅殺了;三來,則是鹽鐵茶這三樣東西是朝廷嚴格管控的,即便有人想要打造這些東西,沒有材料也不行,而像許一凡那般,自產自銷,又跟當地官員做交易,一般人想都不敢想,更何況是去做了。
當然,這只是一條靠人自覺遵守的規矩,若是有人真心想要謀逆,這條規則就形同虛設,就像當年那場玄武叛亂一般,單單李建業和李建澤府邸豢養的家兵就有上萬人,在其謀反的時候,其裝備之精良,一度超過了當時長安的禁軍和御林軍。
鄜國公府邸很大,規矩也很大,雖然在外人看來,所謂的鄜國公就是一個花架子,是備受人恥笑的存在,可也沒人真的敢不把這位國公爺放在眼里。
唐家的家風很嚴厲,不但對直系親屬要求嚴厲,對旁系也要求苛刻的很,每個人想做什么事兒,都需要家主這邊點頭才行,不然的話,輕則被責罰,或者是逐出家族,重則直接當場棒殺,對于這種事情,朝廷一般是不管的。
因此,唐家在鄜洲城這些年,幾乎沒有出現過敗家子,或者腦子拎不清的家伙,當然,家族那么大,存在了數百年,不可能真的一個敗家玩意兒都不出,只是,這些人出現之后,往往下場都極其慘烈。
其中最聞名的就是唐居中的親叔叔唐知理,唐知理是唐家這百余年來最杰出的弟子,沒有之一,文韜武略,習武修行都極其有天賦,也極其有造詣,深得唐居中爺爺的喜愛,本來是打算把其培養成下一任家主的。
在唐家沒有立長不立幼的說辭,誰能力強,誰就可以成為家主,這是唐家老祖欽定的家規,至今沒有人敢逾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