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修行者修行到最后,都是對意的一種完善,意分為很多種,有的人領悟了一種意,他們就比尋常修士要強,有的人領悟了兩種,三種,甚至更多,而領悟的越多,他們的戰力就越強。
當然,意也不是越多越好,意本身沒有強弱之分,但是,因為屬性不同,很多意之間是相互沖突的的,領悟的意越多,越是難以駕馭,同時也越難以完善,相對于那些領悟出多重意的修士,那些單純只修一種意的人,往往會走的更遠,至少他們有希望突破一品,躋身超品。
劍修、刀修、純粹武夫,他們之所以比其他修士強,就是因為他們領悟出來的意,很純粹,而且這些人領悟出來的意,往往都比別人早,這種人的登高,就是對意的不斷完善,越是到后面,這種純粹修士和普通修士之間的差距就會越來越大。
當然,也有人反其道而行之,有些修士在躋身上三境之后,他們會開始修習其他體系的東西,就像現在的許一凡一樣,他們除了自己領悟出來的意之外,還會去領悟其他的意,不追求質量,只追求數量,以龐大的數量在進行量變,從而走出一條嶄新的道路。
這種路線很難,也很危險,因為很多意之間,是存在沖突的,領悟的越多,沖突就越大,而且領悟的意越多,每個意之間的強弱也有區別,若是不能找到它們之間的平衡,會出現意與意之間相互吞噬的情況,而這種吞噬,看似是好事兒,可對于修行者來說,傷害極大,每領悟出來一種意,就是對自身的增強,而每吞噬掉一種意,就是遭到反噬。
敢這樣玩兒的人,都是有大毅力,大恒心之人,以量變引起質變的法子很笨拙,也很危險,而能夠在這條道上走遠,并且登高的人,少之又少,在這條路上,走的最遠當屬儒家。
道教分為天地人三宗,佛門分為禪武兩種,巫蠱分為巫術和蠱術,每一種流派,都是一種意,而這些修行體系,最多也只敢分為三種,可儒家就不同了,除了主流的儒教之外,還有兵家、法家、農家等等,而每一代儒家出現的圣人,基本都是把這些意融會貫通的存在。
可以這么說,除了武神之外,在諸多修行體系當中,在超一品這個層次上,最能打的絕對是儒家修士。
不過,儒家圣人的壽命普遍不高,可能是因為他們領悟的意太多的緣故。
意,難以領悟,可卻可以傳承,不過代價往往很大,很多修士在自知壽命不多,或者無法渡過生死劫的時候,他們會選擇一些秘法把其領悟的意剝離出來,傳承給下一代,讓下一代人沿著這條路繼續走。
這種傳承,有好處,也有壞處。
好處是可以讓后輩們少走很多彎路,可以以最快的速度登頂,說白了,就是前人栽樹后人乘涼,而壞處也很明顯,繼承他人的意,就意味著要走老路,而想要在老路上繼續前行,就必須不斷開拓,而這種開拓就像是搬山一樣,難度之大,甚至要超過自我領悟意的難度。
而且這種繼承,局限性很大,繼承者很難領悟其他的意,即便可以領悟,也會被吞噬。
好處和壞處皆有,整體來說,還是好處大一些,而這也是很多宗門保持傳承的一種方式,但是,這種人的成就有限,那些驚才絕艷的大修士,都是依靠自己的能力走出一條路來的。
劍修、刀修這兩種修士的意有所不同,他們的劍意也好,還是刀意也罷,可以剝離出來,但是,無法繼承,只能參悟,說白了,這種被剝離的劍意和刀意,就像是前人留下的注釋、筆記一般,可以讓后者少走一些不必要的彎路,但是,卻不會讓后者直接在實力上得到增強。
只有純粹的武膽,這玩意根本無法繼承,武膽不是只肝膽,而是一種很虛無的東西,純粹武夫活著的時候,外人可以清晰的感受到武膽的存在,可他們一旦身死,那么武膽也會隨之消失,武膽更像一口氣。
歷代武夫,尤其是純粹武夫,他們教拳習武都是口口相傳,而至于能學到多少,又能領悟多少,完全靠個人,這也是為何純粹武夫即便在武神在的時候,都無比稀缺,而成長起來之后,卻是無敵般的存在的緣故了。
但是,還有一種很特殊的手段,可以得到這些前人留下的意。
吞噬。
聽起來跟魔修很像,但是有根本的區別,魔修吞噬的是他人的修為,而意他們無法吞噬。
吞噬意這種手段,在孫瞎子病重的那段時間,許一凡悉心照顧他的時候,他曾提到過,這是一種極其霸道的手段,也是極其極端的手段,稍有不慎,就會身死道消,至今還沒有人走完這條路,或者說,采取這種辦法的修士,是無法成長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