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楊子正一行人回到高沙市已經是夜幕降臨,寇白門與卞玉京,以及陳維松、鄭森幾人第一次來這里,看到這個小鎮時有點震驚。
這是個嶄新的小鎮,原因是這里搬來了太多的北方移民,然后楊家就在鎮上買了大片的土地建房子,又以低價分期購買的方式賣給這些移民。
楊子正的解釋是,小鎮要想留住人就得有個家,只有有了家人才會安定下來。
大片大片的磚木相結合的房子,幾乎都是一棟兩層樓,樓下是門面,樓上是住宅,后面有個小院,然后沿街按標準連綿數里,街面上鋪設的是青石磚,街道兩旁還修了一條綠化帶。
楊子正是按照后世的旅游古鎮的模式打造的,如果再過個幾百年,妥妥的旅游打卡地。
小鎮兩邊的房子沿河而建,數十里長的河面修了有四座大橋。
此時的小鎮家家戶戶都掛著紅燈籠,這個年還沒有結束,明天又是元宵節,所以喜慶的氛圍還非常的濃厚。
“老,老師,這小鎮全是你設計修建的?”陳維崧不敢相信,這哪里是大明的一個小鎮啊,這繁華與干凈整潔的程度不輸那金陵城啊。
“是啊,怎么樣?雖然沒有蘇州園林那般的美妙,但也有別樣的風味的。”楊子正自豪的說道。
“嘖嘖,老師,你這是真厲害。看到這里真正的是安居樂業,這才該是大明的樣子,這才是盛世的樣子啊。”陳維崧忍不住連連感嘆。
“行了,別感嘆了,這不過是一個人口幾萬人的小鎮而已,以后咱們把這中國大地處處都建得比這還漂亮,怎么樣?”楊子正豪氣的說道。
“老師,那你得把生意做多大啊!”鄭成功忍不住的說道。
“慢慢來嘛,夢想還是有的,萬一實現了呢?”楊子正笑道。
“夫君,這里真的好漂亮,真的全是夫君設計出來的?”寇白門簡直不敢相信。
“嗯,你要相信你夫君。”
……
眾人終于到鄧沿河的一片更加漂亮的建筑群前,一個偌大的廣場上立了一個牌坊“中華郵行”,在牌坊下面有十來位年輕人正列成兩隊在迎接他們。
“歡迎大哥回家!”楊子正剛走向前,眾人就向楊子正一行抱拳。
“哈哈,你們這是怎么了?以前我回來怎么沒這陣式了?”楊子正很是高興。
“大哥,祖父說你要結婚了,成年了,必須要有該有的禮節與威嚴了。”站在前面的老二楊子江說道。
楊子正苦笑著搖了搖頭,“我說過,以后我們不需要這樣的虛禮,除非重大的節日或事情,要不然不用這樣的虛禮。”
楊子正一說完看眾人聳了聳肩,他也知道老一輩人的思想是改不過來的。
“行吧,那大家先認識一下。這位是寇白門,這位是卞玉京,這位科學門徒陳維崧,這位是科學門徒鄭福,這位是科學門徒鄭森。”給眾位兄弟姐妹介紹完,他就再給寇白門陳維崧他們介紹他的兄弟姐妹。
“這位是我的二弟楊子江,三弟楊子成你們認識了,四弟楊子明,五弟楊子文,六弟楊子業,七弟楊子盛,八弟楊子茂,九弟楊子朋,十弟楊子勇。大妹楊一菲,二妹胞妹楊麗寧,三妹楊秀珠,四妹楊巧慧,五妹楊麗梅。這是我大表弟牛書剛,小表弟牛文其。”
楊子正一一給眾人介紹,這最小的十弟才八歲,最大的二弟楊子江十六歲。
他祖父生了兩個兒子楊枝巖與楊枝慶,一個女兒楊柳青,楊枝巖是老大,也是楊子正的父親。
而他們這一輩卻是十子五女,加兩個表弟。
其中二弟三弟與大妹是他的親母所生,二妹,六弟七弟是他爹的小妾的張姨母所生。
其他的弟弟妹妹是他的叔父楊枝慶的孩子,兩個表弟是楊子正的姑姑嫁給了當年隨楊子正爺爺楊之遠一起創辦‘楊氏打行’的元老之一牛路陽的兒子牛正全。
這大家一圈介紹下來,然后被帶過牌坊,沿著街道繼續往里走,街兩邊都是中華郵行的辦公場所,一眼看去三層磚瓦小樓相連著有數十棟。
走了百來米,一座砌了高墻的院落呈現在眾人眼前,院落的大門上寫著楊府二字。
丑媳婦見公婆終究還是有點緊張的,特別是兩個相對出身不怎么好的人,但是幸好楊家的家長們還算開明,都對寇白門與卞玉京笑呵呵的,沒看到明顯的歧視之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