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是太先進了,先進得大家很不適應。
反正楊子正不管,不怕別人不會,就怕你不教。
如果楊子正老是覺得這是在古代,我們就要帝制,我們就要儒家盛世,我們就要王道。那是狹隘的想法,楊子正是一個穿越者,穿越者最大的愿意就是在另一個時空,另一個世界復制原世界的繁華與昌盛的景象,順便改變國家與民族的命運。
而不是想著回去當皇帝,或覺得這樣也合適這個朝代,那也不合適這個朝代,難道把一腦子的后世知識帶進棺材?
楊子正讓大家制定出了探親休假制度,讓大家感受到在中華郵行溫暖。
有了這制度的出爐,很多人都開始申請了探親或接妻兒過來了,包括方以也是如此,他準備讓自己的妻兒來安南過年。
大明朝的許多官員是不帶妻兒在身邊的,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們也不知道在哪里上任,又任多久。
還有就是中國傳統守住土地的思想,讓妻兒在家里守住那些地與家產,生怕人一走就沒了。
除了方以智的妻兒要過來,楊子正的幾個弟弟與妹妹也長大成人了,嚷著要來安南。
楊子正沒辦法,只得回信讓他們過完年再過來。
所有在安南的大明人似乎在為年底的評獎也好,還是團圓也好,又或是計算今年的好收成在高興,只有一個人不高興。
一直被邊緣,被泯于眾之中的鄭森。
因為他收到了一封信,這是他父親寫給他的一年之約的信,他得回去了,他答應過的一年之約。
可是他舍不得啊,他在這一年當中學到了太多的新知識,新事物,也交到了許多的新朋友,新同學。
他在這里是快樂的,思想是自由的,感覺每天都是舒暢及奔騰的。這是他從未有過的感受。
很快,楊子正發現了鄭森的異......
122給鄭成功的2條建議(第3/4頁),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樣,仔細一想他才恍然大悟。于是,在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他把鄭森請到了家里做客。
“老師,我,我父親來信了。”鄭森接過楊子正倒過來的酒說道。
“我知道,一年之期到了嘛。”楊子正笑道。
“可,可我不想走。”鄭森畢竟才十六歲,虛歲十七,正是在校園里爛漫的年紀。
“鄭森啊,天下沒有不散之筵席,短暫的離開可能是為了以后更好的相聚。所以,不要感傷。我,包括維崧他們也舍不得你。但是,鄭家更需要你,那可是有數萬依附在鄭家生存的人,這一個個人的后面是幾口之家。所以,你不僅要為自己考慮,為你父親考慮,更要為這數萬人考慮。”
楊子正勸道。
“老師,可,可,森覺得回去實現不了科學的價值,跟著老師才會。”
“不用擔心,科學之道急不得,你在這里感覺到科學可以隨意的應用,那是因為老師建立起了一個科學的環境。而鄭家是沒有的,所以你千成不要急著去實施什么科學,只會誤事。”
“為師給你兩行建議吧。”
“老師請說。”鄭森深深的作了個揖。
“一,盡量的配合你父親,把荷蘭人趕出流求島。二是,一定要保重好身體,身體是本錢,身體不好什么夢想大志都無從談起。”
“學生鄭森謹遵師諭。”
“好,那就不要想多了,來,喝酒。”
其實楊子正從未把他們這群學生當學生,而是一直當朋友當兄弟姐妹,他也只有18歲啊,說起來楊子正還是個孩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