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火車,救火車。
賈杰敏尋思題目。答寫:救火車著火了,救火車去救。
小題十分。賈杰敏得五分。
藍天七分。除二人外,幾乎為零。
考卷下發。梁少國明確了唯有增添課外讀物方可走出局限。又指出這道考題是課外知識。課外知識靠的是月幾日累課外閱讀。再論讀死書的危害。并強調同學們不該受“只要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思潮影響。稍后,梁少國轉身在黑板上寫出:
父在母先亡
一番講解,指出同一句話,完全異樣的兩種解釋。
梁少國教導大家應該反復推敲。畫龍點睛。梁少國提問同學們是否知道“推敲”的典故。無人舉手。
梁少國一番講述。
梁少國:“這‘推’、‘敲’二字便是由唐代詩人賈島推敲而來。所以,同學們在使用字、詞、句時特別要注意上下連接,注意意境表達,注意推敲。”
繼而,梁少國轉身。黑板上寫下:
救火車,救火車。
梁少國:“理解了文學的奧妙,同學們知道這道題該如何答了么?”
同學們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來。梁少國面帶微笑搖頭否定。梁少國:
“這道題應該這樣回答:救火車去救著火的火車。”
梁少國帶領著全幫同學踏進了一遍從未開墾的處女地。這讓賈杰敏清晰地認識到,學習語文知識的靈活性。朦朧中,她好像略有開悟;原來,這中文還可以用這樣的方式來解讀。一句話,可以表達兩層完全不同的意境。那么,一句話,是否能夠表達三層?若是如此,那么,到底哪一層才是復述者的本意?
梁少國站在講臺上繼續著講述,他磁感的男中音打斷了她的沉思:
“下面說的是我無意中得到的一道題目,說給你們不需你們現在解答,你們下去可以開動腦筋。”
又說:“盛夏烈日炎炎有三人上街去買西瓜吃,賣瓜人收了他們六毛錢。三人均攤,每人正好兩毛。三人吃著西瓜便往回走。
賣瓜人想自己這瓜只應賣五毛,因叫小兒拿了一毛錢去還三人。小兒追趕了一會兒還是沒有追趕上,因口渴難耐見街邊有冰棍賣,便買了一只四分錢的冰棍吃了。繼續追趕追上了那三人,便說明將余下六分每人按兩分退給了他們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