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皖西漢墓考古中假公濟私的風波,隨著石志學及其家屬,以及宋釗生院士以私人身份赴京交流探討,從而漸趨轉變,并迅速地淡化之后,溫朔終于迎來了難得的清閑時光。
所謂清閑,其實也只是把更多的時間用在了學習上。
在沉下心來認真努力學習的過程中,他終于深切地體會到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有多么得重要,也難怪,多少學長、師姐們當初都因為感覺不公平而心生忌恨,忿忿著要讓楊景斌、讓學院領導們,就溫朔可以參與皖西漢墓考古發掘,給出一個解釋。
因為這種漢代大型列侯墓的發掘過程,其經驗對于學生來講,是極為難得、寶貴的!
實地考古的經驗,會讓一個人在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中,更輕松更深刻的認識并牢記。這就像修行玄法中的“悟”,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基礎理論知識和老師,只能把你領進門,但想要真正的領悟透徹,卻不是誰能夠幫到你的。
所謂醍醐灌頂,你也得有那個悟性不是?
而經驗,則會促進、激發悟性。
溫朔本身就是極為聰慧,記憶力好,思維開悟性相當高的人,所以皖西漢墓考古發掘的那段豐富的實習經歷,讓他在學習的過程中,有著事半功倍的高效率。
當然,除了考古發掘的實習經歷給予了幫助,還有極為重要的一方助力,來自于宋釗生——雖然兩人總體來講,也僅僅是那幾次深談交流,以及宋釗生留下的那數十張草圖。
但溫朔的思維,卻由此變得更為清晰、明了。
人們在學習、記憶、思考的過程中,往往會因為面對的知識、問題太過復雜,從而感覺腦子里一片亂麻,糾纏不清,繼而情緒煩躁,就更加難以學習和處理問題了。
以往,溫朔對于人體內的陰陽五行、三魂五臟六腑七魄、經絡、穴位中的循環、調解、運行規律,比宋釗生認識的更清楚,但,那是表象化的認知,往深層次認識和解釋的話,他自己都會說得亂了套,前言不搭后語,因為太過繁雜深奧了。
而有著深厚學識及從醫、研究經驗的宋釗生,受溫朔的指點之后迅速開悟,勾勒出了那數十張草圖,并且與溫朔分享了他的學識經驗,讓溫朔更為清晰、明了、直觀地看到了這些玄學基礎知識的規律性循環,以往紛亂如麻的腦海中,隨著對那數十張草圖的了解、認知,漸漸變得越來越清晰。
如今的溫朔,他的腦海就猶若一面羅盤。
縱然學到知識、經驗再如何龐雜,也不會紛亂如麻,而是被包羅萬象的極具條理性地融匯其中,隨時可以調用,隨時可以清晰無比地相互組合,而不至于糾纏混雜。
這,也在無形中增強了溫朔的記憶力和分析能力,讓他的頭腦和反應力更強。
六識,也愈加敏銳。
眨眼間,已近臘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