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桌前打開臺燈,溫朔掏出筆記本,在反面認認真真地開始寫下昨晚為徐芳治病時,詳細的過程和經歷。
關于小青的出現和使用,被溫朔刻意忽略掉了。
這種事,如果僅憑嘴巴講,還真是很難講述出來,而且耗時很長,但如果以文字的形式記錄講解的話,就會方便、詳盡得多,更容易理解參悟。
寫完初稿,溫朔又仔細瀏覽稍作修改后,把本子往包里一塞,轉而取出了黑色塑料袋里的辰砂、雄黃粉、墨汁,普通的硯臺、毛筆、黃裱紙、裁紙刀,以及燭臺、蠟燭、細香、銅錢、小碗、桃木劍……
夠齊全的。
溫朔撓撓頭,心想又不是真的要起壇作法祛邪除煞,馬有城想看熱鬧,卻是要失望了。
所謂起壇作法,又豈是影視作品中那樣?
起壇,是為布陣上參天下接地,銜通陰陽,遍施五行居其間。簡而言之,起壇是作法的根基,其真實要義,是為了輔助玄士作法,增強玄士在作法時的效能,從而保持作法時的力度穩定和安全。
不起壇,直接施以玄法,也能行,但效能大減,遭遇自然反噬成為必然。
而且,遭反噬而受創,幾乎是不可避免的。
起壇并非擺桌子燒紙點蠟上香念咒亂蹦跶……當然,那也是起壇的一種儀式,是為正宗教派,在大規模的祈福、祈雨、超度類的法式中,為表心誠,為與天地相應而為之,也不乏主要目的是為了追求形式主義。
而玄門江湖之所以歷來被正統和廟堂視作草莽,就是因為玄士起壇,不拘泥于形式,只求簡潔、高效!
往淺顯處說,任何一張符箓的作用,都為起壇。
往深奧里說,那便是先與天地相參,才有法效漸生;無壇起,法不生。
調制好墨汁,裁剪好符紙,略有些精神疲累困倦的溫朔,先到衛生間洗了個澡,提提神,順便自嘲也算是學了正統,來一出沐浴凈身的戲碼。
不過到了一應準備完畢的桌前,溫朔可就沒那份心思去玩兒一出焚香靜心祈禱請神之類的把戲了。
他站定誦咒,心法流轉,氣機勃發,持筆揮毫……
書符四十八張。
夠三天所用了。
胖子神情慵懶地坐到沙發上,仔細思忖一番后,干脆起來又書符十五張,分別以五行相對應,適合三次作法診療時備用——昨夜在徐芳五臟之地布下法陣,便完全是意外狀況下,不得已采取的手段。
溫朔最不喜歡的,就是意外,也最忌憚意外發生時,自己毫無準備。
書符完畢,恰好手機響起。
瞄了眼來電顯示,溫朔摁下接聽鍵:“老爺子,東西我可都給你寫好了,咱有一說一不玩兒虛的,您準備好了沒?”
“我剛下班,就在醫院門外等你,就不進去了,交換吧。”
“好嘞!”溫朔樂滋滋地夸道:“得,您老是個正兒八經做買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