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說“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
但凡事不能一概而論,譬如玄門法術,悄無聲息間救人、害人、為禍、行善……尋常人一丁點兒都察覺不到,又何來外行看熱鬧?
“來來來,請進……”趙長富恭恭敬敬地邀請著,一邊道:“莊戶人家條件差,別嫌棄。”
“挺好的。”溫朔客套了一句,扭頭望了眼斜對面,也就是西側那一戶人家的房頂,心里暗暗嘆了口氣,跟著趙長富往家里走去。
新房剛蓋起來兩年多,兩米高的紅磚院墻,普普通通的院門兩米寬,兩個門樓的樣式都沒有,簡單至極,院子里鋪著碎石子,余出幾塊泥土地種植了蔬菜,挨著院墻還種了三棵碗口粗細的榆樹,一棵棗樹。
坐北朝南三間正屋,西房兩個小間,一廚房一雜物間,西南墻角有個小小的茅廁。
三間正屋前,還有紅磚壘砌,混凝土硬化表面的半米高月臺。
月臺上,幾株鄉下自己種植的花卉盆景,在秋意未濃的季節里,長得格外喜慶。
“歡歡娘,家里來客人了。”趙長富大著嗓門兒吆喝了一聲。
“哎。”屋內立刻傳來了婦女的回應聲。
兩人拾階而上,到堂屋門口時,竹編的門簾恰好掀開,一位穿著樸素農家衣衫,留著中長發的婦女,有些好奇地看了眼溫朔,便露出熱情的笑容:“快進屋來坐。”
“阿姨好。”溫朔禮貌地稱呼道。
“啊?”婦女怔了怔,旋即忙不迭點頭說好,顯然,對于“阿姨”這種稱呼不太習慣,略有些茫然失措。
進屋門口地上放著一塊破麻袋,下雨天從外面回來進屋時,鞋子在麻袋上踩一踩,蹭幾下,就能沾去多數的泥水,以免把室內的地上踩得太臟。
屋內地面做的是水泥層,沒有鋪地磚。
即便如此,在守臺村,已經算得上是很不錯的家裝了。
溫朔心想著,到底是村長嘛,豈能不比大多數的村民們條件好一些?
正對著屋門的對面,是正方形的堂桌,貼墻有條幾,掛畫。堂屋的東墻下,擺放著衣柜,北墻下有一個電視柜,里面放著一臺黑白電視機。
正對著電視柜的南墻窗戶下,有幾把矮凳,一張正方形的矮木桌。
很顯然,這些家具都是自家雇木匠打造的。
溫朔想到了老韓頭的宅邸,想到了自己小時候,去大姨家走親戚時看到的情景。
乖乖!
守臺村的村長家,還保持著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初期的范兒。
可以想見,村里大多戶家里,是何等“復古”或者說保持著“原汁原味兒”的情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