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蜀川八盤縣臥狐嶺捐資助學的事情,溫朔回京之后,就立刻和黃芩芷、彥云召開會議討論。
他已然決定,如果黃芩芷和彥云反對的話,就自己出資。
反正這事兒必須去做,拋開這條放長線釣大魚的江湖利益問題不提,僅是考慮到那里求知若渴的孩子們,溫朔就覺得,自己著實有必要把這件事做成。
胖子對彥云和黃芩芷說:
捐資助學對于我們來說不難,無非是花上幾十萬,一兩百萬建一所學校、兩所,三所學校。
可建了學校之后呢?
孩子們就一定能上學嗎?
如果是的話,地方政府早就勒緊了褲腰帶也要把一所所學校建立起來,這種功在千秋、百年樹人的事情,但凡有點兒良心,誰都要去鉚足了勁做的。
可殘酷的現實卻是,學校建起來了,孩子們仍然無法上學!
因為在貧困偏遠的山區里,哪怕是義務教育之下,諸多家庭受經濟條件的限制,以及傳統落后的思維觀念影響,孩子們,尤其是女孩子,根本沒機會進入校門,或者早早輟學回家干農活,干家務,為家里減輕所謂的負擔。
但如果貧窮的山民們能夠掙到錢,家境可以稍稍寬裕一些時,他們會怎么做呢?
為人父母者,對孩子絕對有著無限的,無條件的愛!
當他們的整體經濟開始增長,當有人給孩子穿上干凈的衣服,給孩子背上嶄新的書包,送孩子到嶄新的學校學習知識時……看到這一幕,誰不想讓自己的孩子也擁有這一切?
無論是出于個人的攀比心理,還是對孩子未來的傾注,不可否認的是,誰都希望孩子能更好。
而此時,他們的認知、意識,也就有了潤物細無聲的提高。
再從教師的角度來講,一所嶄新的學校,就能讓老師心情愉悅地甘愿留下來,為祖國培養花朵嗎?
不!
那種無私而高尚的人不能說沒有,只是太少了。
我們的社會不能單純地去苛求教師必須擁有絕對無私和高尚的人格——嶄新的教學環境,周邊卻窮困潦倒,想買件衣服,買一雙鞋都要奔波幾十里山路,日常生活中電力都無法完全敞開了供應,茅廁是近乎于純天然的,洗澡都要隨時留意會被人看到……
能留得住人嗎?
所以,地方整體經濟的發展,才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根本。
誠然,在很多人看來這些現實不是我們所能解決的問題,但能解決一點,一地,總歸是好的。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能力有多大,責任便有多大,我們不能單純地一味追求財富的增長,追求淺薄的精神富足,而是要不斷地讓自己的精神去升華,去站在更高的思維角度追求更高的精神。
當然了,也要量力而行,盲目地追求精神的升華,去幫扶……自己卻吃不飽肚子了,你又能幫得了多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