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二十一日,不知處。
粉沫如雪,枯木焦枝,烏鴉啼鳴。
日照地熱,百魅枯竭,風吹離歌。
離歌,奏響一代王朝興衰始末,唱盡百年軍武貿易繁盛。
而,不知處,非山林峻嶺,云霧之澗。
非天外之閣,水中之淵。
不知處,亦是眾知處。
曾幾何時,鐵蹄彎刀負弓羽,踏破西京改天地。
公元1277年,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奉元世祖忽必烈之命,出使南洋諸國,路經西京大同府。
他在馬可波羅游記中稱贊大同是“一座宏偉而又美麗的城市“,“這里商業相當發達,各樣的物品都能制造,尤其是武器和其它軍需品更加出名。“
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改西京道大同府,為西京路后改大同路。
大同路,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為大同府,屬山西承宣布政使司。
大同府轄渾源州、應州、朔州、蔚州四州及大同、懷仁、馬邑、山陰、廣靈、靈丘、廣昌七縣。
大明朝實行衛所制,大同鎮為九邊重鎮之一。
明洪武五年1372年,山西行都指揮使司設在大同。
徐達,依舊城重建大同城,呈方形,周圍13里,高4丈2尺,包磚,設四門,均有甕城、吊橋、城壕。
設四門,東稱“和陽”,南稱“永泰”,西稱“清遠”,北稱“武定”。
四門均建城樓,四角有角樓,城正中有牌樓。
不僅城防設計固若金湯,成為軍事重鎮,且整體布局如“鳳凰單展翅“。
永樂七年1409年設鎮守總兵官,為鎮之最高指揮官。
如此,軍事重地,在如今也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
可,這里偏偏有一個不知處。
千里荒野正中,有一巨型深洼之地,如地眼深潭。
洼地無水,皆白色焦灰粉沫。
洼地側巖百態不一,其越往深處,溫度越高,仿佛地獄之火在內焚燒。
洼地中間,有一凸出的巨大石巖,石巖之下,遮擋著一個兩人高、三人寬的洞口。
洞中溫度不一,一段潮濕,有水滴滲下;一段干燥,如烈陽般焦熱。
洞深且幽長,由窄變寬,直至瀑布溪流。
洞中無光、不透,卻比燈火明亮;四季如春,卻無任何植物。
溪流不外流,與地火相交,崩裂白氣,時時炸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