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也得到了朱棣的贊許,與大明結下了永世之好。
但,沒曾想剛結盟兩年,在永樂十九年時,他便就與大明撕破了臉,驅騎南下。
還在第二年剛剛開春之際,揮兵大舉攻入興和,導致興和將領王喚戰死。
這也是朱棣為何會第三次北伐的原因,大明的武將守疆戰死,朱棣不但龍顏大怒,且還親自帶兵出征,一刻都不曾耽擱。
然,使人奇怪的是,阿魯臺好似很清楚自己是敵不過朱棣的,他沒等朱棣大軍到來,便主動撤了軍。
這一消息,殤沫也剛從客棧中的一百姓口中聽得,他與謝清瀾、柳韻錦進入懷來衛后,就直接走進了這間客棧,不但要了上房,還在樓下要了酒菜
“時隔八年,那阿魯臺再次出爾反爾,與我大明交惡,他大概是沒有預料到我朝天子會再次親征,所以,沒等我們大明軍隊前來啊,那阿魯臺就望風而逃了呵呵呵”
“不,我聽到的消息是,我們大明軍中出了奸細,那阿魯臺很清楚我們大明軍隊的行軍路線,且在我大明軍隊行至宣府時,阿魯臺才撤軍的。”
“這位老伯,你可不要胡謅啊,我們大明朝的軍隊中怎會有這等吃里爬外的敗類呢”
“我怎么會是胡謅呢”一老人吹胡子瞪眼了起來,“你們想啊,那阿魯臺既然有心犯我邊境,攻我興和,就應是早就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他又怎會斷然撤兵呢這豈不是有些自相矛盾嗎”
他又急著補充道“還有,如果那阿魯臺只是為了洗劫興和一處,他為何還會將興和暫做營地,遲遲不走呢”
他見同桌之人都摒棄了呼吸,各個思索著,就繼續道“他啊,定是還想繼續攻下別處可奇怪就奇怪在,我們天子剛到宣府,他就撤軍的舉動上,這難道不是有人向他通風報信嗎”
第一個說話之人皺眉,緩緩道“我們大明天子已過花甲之年,那阿魯臺是不是根本就沒有想到天子仍會選擇親征,且還來得這么快呢”
老人擺了擺手,“阿魯臺對我們大明虎視眈眈多年,他怎會不知道我朝天子的年歲你說的這一點啊,根本就不是重點。”
另一人,道“那,依老伯之見,是何原因”
“只能是有意為之了,”老人飲下了一杯酒,捋了捋白白的胡子,“常言道三軍未動,糧草先行。那阿魯臺也絕非傻子,又怎會去做拿雞蛋碰石頭的事情,想來啊,這里面應是存在著各種算計的”
第一個說話之人沉吟了片刻,微聲道“阿魯臺并不比原先的瓦剌強大,他也是在六年前,借著我們大明與瓦剌開戰之機,殺掉瓦剌首領馬哈木的。雖說,在永樂七年初,阿魯臺也率兵出擊過瓦剌,但,卻被馬哈木擊敗,退走到了臚朐河,而那一次戰敗,也是在他和本雅失里上下一心的情況下,也可以說是他勢力最強之刻”
老人,定了定神,回道“你想說什么”
“老伯,你還記得多年前,丘福大將軍在臚朐河上全軍覆沒的那一戰嗎”
“老夫當然記得,那也是在阿魯臺被馬哈木擊敗的同年9月,發生的事情,你提這作甚”
殤沫聽到這里,心頭勐然一震,淇國公丘福當年的那一戰,他不但知道,且就在丘福軍中,這么多年過去了,他每每想起這一戰,都痛心不已,無比內疚。
雖說,那時的他還是個孩子,只能縮在師父郭明軒的身旁,但,那一戰的代價實在太大。
不止是丘福戰死,還有靖安侯王忠,同慶侯火真,莒國公李遠,武城侯王聰等人,無一生還。
大明也在那一戰中,痛失一公四侯,乃是不堪回首的一戰,也是痛心疾首的一戰,更是大明朝開國以來的一大恥辱。
那時的殤沫雖無力回天,但,還是不免愧疚。
當慘劇發生后,曾在慘劇中的人,永遠比在慘劇外的人多上幾分感觸,亦少不了心驚肉跳。
可,為何這人會提到永樂七年的這一戰呢
片刻后,第一個說話之人,也緩緩道出了原因。
“我想說的是,其實阿魯臺至始至終都不怕我們明軍,反倒更懼怕瓦剌的馬哈木。雖然,后來阿魯臺被我們明軍大敗于興安嶺,也在永樂八年差遣使者與我們大明修好,但,那也是在他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才這般做的”
老人,微微點著頭,沒有再言。
“阿魯臺與本雅失里分裂后,只會更加懼怕瓦剌首領馬哈木,但,他在永樂十一年被封為和寧王后,卻敢在三年后,與瓦剌開戰,他難道就不擔心,若瓦剌勝了我們大明軍隊,轉向再滅了他嗎就算瓦剌戰敗,也少不了日后報復這其中,應該有他不再懼怕馬哈木的原因在”
“還有,永樂十四年為何我們明軍會和瓦剌打起來”第一個說話之人,接著說,“那時的馬哈木為了爭奪蒙古大汗之位,瓦剌與韃靼部頻繁爭戰,說到底也是內部戰爭,根本就沒有侵犯我們大明的舉動,我們大明當時也無出師之名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