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適感又來了。
照片上的人,樣貌不對勁。
人不是長這個樣子的。
但是錄像帶會一遍一遍地告訴你,正常人就是這樣的樣貌。
隨著觀看錄像帶次數的增加,觀看者也會越來越認同錄像帶里的照片模樣,從而消除了最初的不適感和排斥感,發自內心地認為
人就是應該長這樣。
應該有這樣的眼睛鼻子嘴巴,五官的位置和數量,應該是如此。
當觀看者徹底接受這種觀點后,他將不再感到排斥和不適。
蘇搖鈴明白了。
如果真是這樣,那無論是她還是其他人,處境都不是很安全。
錄像帶播放完畢,又一次進入了循環之中,看來禁閉室的錄像帶是會讓病人反復觀看的。
結合之前的規則,可以推斷出一套理論。
第一個,就是關于認知污染。
這一層認知污染的表現形式,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對他人或者自己身份的認知錯誤,另一個就是對人臉樣貌的認知。
每條規則的第一句話都是講述的事實。
包括但不限于“德愛醫院只有8位病人”“德愛醫院有且只有一位醫生”“德愛醫院沒有穿藍衣服的醫生”等等。
但之后卻出現了“如果遇到第9位病人”“如果遇到穿藍衣服的醫生”等矛盾的情況。
這種情況出現的原因,就是在于自己對其他人的身份認知發生了錯誤,從而把不是病人的人認作了病人,不是醫生的人認作了醫生。
這樣一來,就會多出來病人,多出來醫生。
還有一些情況比較特別,比如“關于醫生”篇的第6條,遇到穿著藍色衣服的醫生竟還分了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是遇到穿著藍色衣服的醫生,第二種情況是遇到穿著藍色衣服,自稱為醫生的人。
這兩種情況的不同,根本就在于這里的“醫生”是誰認定的。
若是“我”認為的醫生,基于沒有穿藍色衣服醫生這一點,可以推出“我”認知出現了錯誤,將非醫生的人認作了醫生,這是“我”出了問題,所以“我”應該按照規定,回去看自己的錄像,改正自己的認知。
若是“對方”自稱為醫生,同樣基于以上一點,可以推出是“對方”認知出現了問題,將自己“誤認為”是醫生,這是“對方”出了問題,讓對方直接去地下室。
聽起來似乎很怪異,但是精神病人不就是這樣嗎
有時候,他們會把自己當做醫生,又或者是什么別的身份。
錄像帶里講述的,如果遇到這些情況將會怎么處理,其實就是以當時的角度,即自己生病了,或者對方生病了,應該如何去處理,所以才會顯得有些正常,有些卻顛三倒四。
如果錄像帶不以病人的主觀世界來寫,而是以現實世界來寫呢
假如被誤認為是醫生的藍衣人是小明,那么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當“我”認知出現了錯誤,“我”將小明當做“醫生”而不是“小明”,而規則卻寫的是遇到小明并且覺得小明是“醫生”時應該怎么做,那么,當我遇到小明,我并不會這樣做。
這樣做的前提是,對方是小明。
但是在我的眼里,他不是小明,他是醫生。
他從一開始就不符合這個行動的最開始條件。
所以,規則里采取了這樣的寫法
“小明不是醫生,醫生都穿白衣,而小明穿藍衣。事實
所以當你遇到穿藍衣的醫生其實就是小明時,你應該如何如何”。
以這樣的邏輯,去分析每一個錄像帶的規則,就會變得清晰起來。
舉例一條
6德愛醫院沒有穿藍色衣服的醫生。事實
若您遇到穿藍色衣服,自稱是醫生的人小明看似不會發生,其實有可能發生的情況,
不要慌張,告知對方讓對方直接前往地下室。如何行動
同樣的方法,可以解析其他的條款,大家可以在評論區試試不是
而自己發生了認知錯誤,和別人發生了認知錯誤,以及認知錯誤的程度不同,錄像帶了不同的應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