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er3
尼亞號上,人們距離魯濱遜島距離越近,對它的討論越發熱烈。
十八歲的弗蘭肯斯坦,來自瑞士日內瓦。
在去德意志的大學攻讀電化學專業之前,他計劃進行兩年游學,領略世界各處或新奇或詭異的傳聞。
“魯濱遜克魯索,多么偉大的冒險家。誰也沒想到他長眠的島嶼會被死亡詛咒籠罩。一百多年前,火災、死亡、島上居民失蹤等等,說不定是一場謀求永生的陰謀。”
弗蘭肯斯坦談起他的觀點,“海島被布置了魔法陣,以島民與登島者的生命去換另一個人的永生。哪怕逃出小島,也逃不開生命流逝。”
來自大英博物館的查林杰教授直接嘲諷“呵年輕人,你是哥特小說看多了嗎虧你自我介紹將來要去德意志讀電化學。
我還以為你是相信科學的,沒想到你把腦子留在煉金術士的魔藥坩堝里,荒謬到愚蠢。”
查林杰教授的母校是蘇格蘭的愛丁堡大學。
畢業后,十幾年間先后在比利時、美國等國任教。如今在倫敦的大英博物館做研究。
他對魯濱遜島嶼的荒廢之謎自有一套想法,“詛咒,不可能存在。一百多年前與小島有關的人相繼死亡,應該是被未知生物攻擊,因此病逝。”
這種未知動物說得到了尼亞號船長格蘭特的贊同。
“查林杰教授,我支持您的想法。詛咒、邪靈、鬼怪之說該留在上個世紀,讓它們給木乃伊做繃帶。”
格蘭特船長加入了討論,“所謂詭異之說,多是道聽途說,沒一個有實證。與其信詛咒,不如信未知動植物的攻擊。”
與格蘭特船長相同,不少人出言贊成。
弗蘭肯斯坦被查林杰教授當眾訓斥,而沒有人正面支持他的觀點,立刻臉色羞紅地垂下了目光。
礙于對年長者的尊重,他沒能當面反駁,但心中的不服不減反增。心中的某個執念越發深了,他一定能證實靈魂、永生、飛躍死亡是可以人為創造的。
這時,德意志約翰大學的里登布洛克教授開口了,語氣有些硬邦邦的。
“不一定是、是動植物。我認為,人的死因,也可能,與不明礦、礦物有關。”
里登布洛克是著名的地質學、礦物學家。
不過,他在大學的講課不受歡迎。原因顯而易見,他有語言表達障礙,俗話說就是口吃結巴。
甲板上,人們擺出不同觀點。
說到后來,多數人都表示要去魯濱遜島上一瞧究竟。
從這一番爭辯,不難看出尼亞號的乘客多為教授、研究者、熱情探索世界的學生。
大半年前,尼亞號從蘇格蘭的格拉斯哥港口出發,開始為期一年的環球航行。
計劃路線已經走過大半。
從大西洋繞非洲好望角,入印度洋抵達澳洲,繞澳大利亞航行又入太平洋。在1835年的一月,即將抵達南美洲的智利。
船長格蘭特是蘇格蘭人,在多年的遠洋貿易工作中積累了一筆殷實家財。
哪怕大不列顛英聯邦已經形成,維多利亞時代開啟,他言辭中對英格蘭當局始終保持警惕。計劃著團結蘇格蘭當地人,維護蘇格蘭的利益。
為此,出資自建自己的船隊,招募蘇格蘭水手開始海上探險,希望能發展出一條蘇格蘭發展的盈利之道。
這是尼亞號船隊組建后首次出航。